动态新闻

通知公告 更多…
李为:缅怀社会学家李强先生

2023-12-21

缅怀社会学家李强先生

李为

(京都产业大学经营学部教授)

相遇在北京

我与李强先生的初次相遇是在1993年12月,当时我陪同日本関西学院大学社会学部的学部长(系主任)远藤惣一教授访问人民大学。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远藤教授也是我的硕士导师。这次访问的主要目的是加深与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的学术交流。自那时起,李强先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我们的学术交流也从未中断。到了1998年10月,我翻译了李强先生的论文《中国的政治分层和经济分层》,并发表在関西学院大学学术期刊《社会学部纪要》通刊第81号上,这也是我翻译李强先生的第一篇论文。

时间来到1999年的9月21日,我再次随同関西学院大学社会学部的学部长(系主任)髙坂健次教授访问人民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当时,髙坂教授(日本著名的数理社会学家)已经成为我的博士导师。我记得在正式会谈后,李强先生热情地宴请了我们一行。当时座位上还有郑杭生老师和周孝正老师,周孝正老师坐在我的左侧,而李强先生则坐在我的右侧。我印象最深的是为周老师担任翻译的经历,周老师丰富的语言艺术令我目不暇接,几乎没有机会去品尝那一桌丰盛的美食。而在一旁的李强先生默默地笑着,一次又一次地给我的盘子里夹菜,还一直在劝我吃了再翻译,先吃吧,菜都凉了……

李强先生(右一)与髙坂健次教授(左一)的会谈,笔者担任翻译(左二)

2000年是関西学院大学社会学系成立40周年,学校也迎来建校111周年。此时,李强先生已经转入清华大学重建清华社会学。関西学院大学社会学部正式邀请了李强先生作为嘉宾参加庆典。于2000年11月17日上午,李强先生做了题为“中国的经济差距(副题:城市居民和农民的收入差距)”的演讲。我有幸担任李强先生的同步翻译,并将演讲稿翻译成日文刊登在《関西学院大学社会学部创立40周年纪念号》(2001年3月15日发行)上。正是因为这次机会,于2001年,関西学院大学社会学部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正式签署了学术交流协定。在李强先生担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的期间,関西学院大学社会学部和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学术交流开启了历史新篇章。此后,双方不断互派学者访问,促进了中日社会学学术交流。

2000年11月17日演讲结束后李强先生(左)回答会场的提问,笔者(右)在翻译

我的学术导师

在2000年9月,李强先生的专著《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由鹭江出版社出版。在11月的来访中,我得到了先生的馈赠。我反复阅读了两次,有些篇章阅读了多次。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先生深厚的学术功底,以及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深刻刨析,令人敬佩。这本书对中国社会考察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坚持社会学的视角。李强先生直接参与了许多调查,并以大量的经验社会调查为依据进行分析。在当时,中国学者对社会阶层和贫富差距的分析并不鲜见。然而,像李强先生这样通俗易懂又出色的分析似乎前所未见。他曾在英国学习社会学,与全球学者保持广泛交流,是中国社会学界最了解西方社会学潮流的人之一。他当时任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已属中国社会学界权威。他对西方社会学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将其应用到看似与中国社会有关的问题上,这一点可从全书各章节中发现。例如相对剥夺理论、精英流动理论、韦伯三元社会阶层论、劳动力市场二元论等等。不仅遵循传统理论,在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地方还独辟蹊径,例如政治分层论、脑体倒挂论、二元劳动市场论、四个利益群体论等等。他继承和创新社会学理论的能力非常超群。每章分析之后都不简单地结束,有明确的“结论与对策”或“分析与对策”部分,即使没有也会根据分析大胆提出政策建议。这些建议不会让人觉得牵强,都有坚实的经验证据支撑。也就是说,即使不局限在“阶层论”框架下,作为经验科学的社会学研究同现实需求的有机结合,也可作为典范。记得在2002年3月,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内外记者招待会上指出,下一届政府必须解决的长期重要课题是提高农民收入,改善贫富差距和推进政治改革,提出将改善贫富差距作为政策重点。这表明当时中国社会贫富差距扩大所带来的问题已经相当严重。社会阶层和贫富差距问题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当时有一种观点认为将农业劳动者阶层排在10个阶层的倒数第二名不恰当,将私营企业主阶层排在第三名难以接受等等,一度引发广泛争论。由此可见,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实现“分析与对策”有机衔接并不容易,但李强先生的观点至少没有引起不论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读者的批评,这充分证明此书论证的说服力。在这一背景下,李强先生的社会学研究显得更为重要。他的专著《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正是站在这一视角,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深入分析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和社会分层问题。他的研究既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又贴近社会现实,对于指导中国社会政策和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李强先生专著《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书页已被我翻看的很旧了

在充分理解此书之后,我向李强先生提出想将其翻译介绍给日本读者,而李强先生当时就应允了。随后,我通过电话联系了鹭江出版社的余丽珍女士,余女士是个豪爽的人,我们很快就获得了版权许可。接下来的一年多的时间里,髙坂教授和我负责监译,组织了翻译团队定期举行翻译工作会议。每当遇到关键性的问题时,就由我与李强先生沟通,有时候通过电话,有时候通过电子邮件,有时候亲自到北京当面请教。就这样,在李强先生不厌其烦地教诲下,2003年8月我们成功地完成了翻译工作。我亲自设计了封面,该书于2004年2月由日本ハーベスト(Harvest)出版社出版。

《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的日文版封面

此书在日本出版后,不久就得到了广泛关注。2004年3月14日,《日本经济新闻》刊登了一则短评介绍了此书。这段短评主要表达的意思是:“中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社会阶层发生了巨大变化。城乡、沿海内陆、城市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等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已经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本书根据大量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贫富差距扩大的历程和现状,并提出了应对措施和建议。作者在英国学习社会学,引入了西方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还运用中西方比较的视角,展开了说服力充足的论述。”

2004年3月14日《日本经济新闻》25页

良师益友

在2005年11月,《现代中国的流通和社会》一书由日本ミネルヴァ(Minerva)书房出版社出版。此书以大阪学院大学田中道雄教授为代表的研究团队(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研究费辅助金基盘(B)-2)研究项目的成果为基础,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我也是研究团队的成员。李强先生和郑杭生教授是编著者,纪宝成教授和刘精明教授也参与了投稿,而我负责翻译了他们的论文。

李强先生的论文题为“关于中国社会富裕阶层的思考”。他认为富裕阶层应当培养社会责任感,然而在中国大陆,富裕群体的诞生时间还不长,可能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通过逐步积累文化素质,一代一代地发展,到那时,他们的形象可能会有所改变。众所周知,世界上存在许多大型基金会,但大多是由富裕阶层捐赠组建的。如果认为自己的财富仅仅看着就够了,那实际上,无论是富裕阶层还是精英阶层,都希望自身的财富能够延续下去,将这样的资源传给后代。然而,所有研究都明确表明,能力无法遗传,智商也无法遗传,这些都是已经证实的事实。有研究还显示:“君子之光,至五世而绝”,也就是说,一个人再有钱,五代之后,他的财产也会无存。人们或许认为财产可以世世代代永远传承下去,但这样的可能性极小。有钱固然好,但反过来说,在中国,所谓“十年寒窗苦”,贫困家庭的子弟读书成功率极高,而富裕家庭的孩子却容易出现多愁善感的情况。因此,富裕阶层在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会认识到自己只不过是财产的“管家”,于是更加希望将自己的财富用于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因此,李强先生认为:“富裕阶层的品位会逐步提高,他们也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期待中国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会逐步培养富裕阶层的社会责任感,到那时富裕阶层的社会形象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现代中国的流通和社会》的日文版封面

此后,该研究项目持续了若干年。其中,田中教授向李强先生建议推荐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学者来日本访问,因为我们的研究经费包含了这一内容。随后,我们接待了刘精明老师、孟蕾老师等多位学者的来访。李强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国际化的研究视野,积极推动中日社会学界的学术交流。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他为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社会学人才,为中国社会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所带领的清华社会学团队,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李强先生还邀请我们去清华,与社会学系的同仁们进行学术交流。2016年秋,我在清华社会学系作了“关于日本的基层社区治理”的报告;2017年秋,又作了一次“关于东京都的职业构造特征”的报告,但对这次的报告内容,我自己不是特别满意。原计划在2020年的秋天再次访问清华,由于新冠病毒的流行,就搁置了。

2016年秋,我与李强先生在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社会学系

与先生在一起的时刻历历在目,宛若夜空的星光。除了学术交流,每次他来日本时我都会陪他到处走一走,偶尔也会互相吐槽一下彼此工作中的诸多糟心事,但我的抗压耐力远远不如李强先生。有一次他来日本时,我预定了神户海边的饭店,一是因为风景好,二是要和田中教授他们交流,行动起来比较方便。就在那次活动中,记得是一个下午,我们正走在海边,海风徐徐吹来,先生突然接了一个国内的电话。放下电话后,他对我说,明天必须提前赶回去了,国务院领导有急事要谈。当然,我立即就去安排了。但随后我开始反省自己,他那么繁重的教学工作和清华的行政事务工作,而每次来访日本,还要给他安排那么多的演讲,把日程排得满满的,实在是愧疚。从那以后,我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尽量不安排演讲或少安排。每当李强先生来访时,我都会拿出大部分时间来陪他到处“闲逛”。以至于我到京都产业大学任教后,也从未打破这个规矩。

有一次陪先生去奈良唐招提寺,途中路过奈良街区,遇到大摇大摆地在路边溜达的鹿群,享受着行人的喂食。我们也买了些鹿食,准备喂它们。没想到鹿看到我们手里有食物,就蜂拥而至,先生被鹿包围着,毛线帽子都被拱歪了。正想着过去解围,先生却拿着鹿食,在鹿的前面边晃动边说:“谢谢、谢谢、谢谢、、、谢谢!”,鹿呢?就随着先生的手势上下点头,就像是在行“谢谢”之礼,这下子可把先生乐坏了,高兴得不得了,就像小孩子一样,纯真又朴实。

2016年的初春,我陪同李强先生和夫人张华老师来到了黄檗山宝藏院,把矢野俊行先生介绍了给他们。矢野先生是一位木版印刷工匠,在这里从事木版印经工作已30余年了,他的职业生涯将在这里度过。

黄檗山宝藏院(建于1669年)

黄檗山宝藏院 矢野俊行先生在印刷佛经

这里没有高级的佛教艺术品,也没有豪华的设施和园林,但有全套6956卷佛教各宗派目前使用的经书,均包含在这《一切经》之中。共有6万块版木,宽26厘米,长82厘米,厚1.8厘米,四周有3厘米宽的边。版木材料全部采用叫“吉野樱”的樱树板材,书体为中国明朝体,就是现在日本广泛使用的明朝体书体即源自此。1669年有志于印制《一切经》的日本人铁眼禅师,从万福寺隐元禅师(明末清初中国高僧)那里获得寺地(宇治黄檗山境内),建了藏板所和印刷所,就是现在的黄檗山宝藏院。《一切经》收录佛教思想的三藏,即释迦所说“经”、“律”、“论”,总共6956卷,内容涵盖精神、天文、人文、医术、药学、人道主义等社会各个方面,堪称佛教百科全书。

李强先生对这些木版印刷兴趣浓厚,向矢野先生询问了许多木版印刷的事情,矢野先生当场演示了印制的工艺过程。交谈中得知矢野先生研究过“唯识学”,李强先生露出了微笑,对矢野先生说:“我也读过唯识学的书籍,知道唯识是大乘佛教的基本观点,是说这个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关系而暂时出现的。这些现象仅仅是人认知出来的,心之外没有事物存在,这叫唯识无境。”矢野先生听后,高兴的好像久逢甘雨遇知音,临别时他拿出一张印经卷的黄纸让李强先生题字,李强先生欣然写下了“上善若水”四个字。我把这四个字的意思翻译给矢野先生时,他看起来很激动。这体现了李强先生对这位工匠的赞誉,如水的品性一般,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宽厚、包容、谦卑的人品。这四个字也映照了李强先生的高尚品德。

黄檗山宝藏院印刷木雕版是按照中国元版(原版)雕刻的

从宝藏院出来,我说我有一位忘年交的朋友,就住在附近,我们去他家喝杯茶吧。于是我们到了瑞光院。瑞光院是中国高僧即非如一禅师于1665年建的,也曾是他的住所。即非禅师和日本黄檗宗开山祖隐元禅师,还有木庵禅师在日本被称为黄檗三笔。即非禅师和木庵禅师是隐元禅师的高徒,随隐元禅师东渡扶桑,他们都是中国人,在这里开创了黄檗宗(禅宗)。黄檗三笔也被称为“隐・木・即”,代表隐元的德行、木庵的道行、即非的禅修。万福寺是高僧隐元隆琦建于1661年,庙宇建筑和伽蓝都是中国明朝的建筑样式,世界仅此保存完好,如今仍沿用中文梵音来诵经。

当下的瑞光院是万福寺第61代住持岡田亘令长老的住宅,他曾把自己用过的禅杖赠与我,上刻六字篆书“静是想,动是行”,也是他诠释的禅那。岡田长老2014年12月(享年73岁)去世后,现在是久美子夫人在打理瑞光院。已经年近八十的久美子夫人,每天早上4点起床,打扫庙堂,还要开车去别院打扫。由于我事先并没有打招呼,当我把李强先生和张华老师介绍给她时,她慌慌张张地对我说,没换衣服是不是失礼啦?我说没关系,我们是来讨杯茶喝的。我们喝着茶,她开始向李强先生和张老师介绍房间里的挂画和屏风上画着的直原玉青的作品;随后又指着庭园说:“这个庭院叫玉青苑,是庭园工匠平岡嗣雄的作品,因为岡田长老对平岡嗣雄说了一句你喜欢怎么修建就怎么修建吧,结果呢,就不断地往里加钱,大大超出了预算……“,说完了就哈哈笑了起来。

在瑞光院虽是短暂的邂逅,让我看到了李强先生和张老师愉悦的笑容。后来,过了不多久,我收到一个大大的邮件,是李强先生和张老师寄的。里面有一件玫瑰紫红的女式羊毛衣,是先生和张老师让我转赠给久美子夫人的,表达对她叨扰的谢意。久美子夫人高兴得向左邻右舍炫耀,这是中国清华大学李强教授和夫人送的,次年的新年元旦她又穿上了。

瑞光院(建于1665年)

三十载的交往,我始终怀揣着对李强先生的崇敬之情。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学者,更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每次相逢,他的深邃眼神中透露出对学问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陪伴他走过日本的街角,感受他对日本文化的浓厚兴趣,以及在茶余饭后,与他共同品味的岁月中,我深刻体验到他的博学和豁达。那一次次的学术交流,不仅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更是一次次心灵的对话。

然而,12月12日的噩耗让我心情沉重,听到李强先生的离世,宛如星空中一颗明亮的星辰陨落。他的学识渊博,为中日学术交流贡献巨大。我黯然失色,如丧良友。

在人生的旅途中,李强先生犹如明月般照亮着前行的道路。他的离去让我深感时光匆匆,人生无常。回想起与他的点点滴滴,仿佛明月当空,清辉满地。在这悠长的岁月里,我们共同探讨了学问,分享了人生,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如今,他虽已离世,但那如水的品性和博大的胸怀将永远留存在心间。

天下几人学先生,明月来投黄檗山。李强先生,如同明月一般,散发着智慧的光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途。他的学识渊博如山,但他的心胸却如海一般辽阔。在这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他留下了宝贵的足迹,他的学术贡献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或许,明月终将隐没在夜幕之中,但李强先生的思想和精神将永远在我们心中闪耀。他的离去是一次学术界的巨大失落,但他的影响将延续千秋。愿我们继承他的学术衣钵,传承他的学术精神,继续在学问的海洋中追寻真理,让明月的光辉照亮前行的路程。

谨以此文深切悼念李强先生,合掌致敬。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0592 

邮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

邮编:100084

Copyright© 2002 - 2020 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 - vic维多利亚手机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