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源乡土,情怀社群
张小劲
(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政治学系教授)
连日的阴霾天气,连发的大雪预警,使已获知糟糕消息的人们心情更加沉重。守在病床旁的亲属和学生们心存侥幸,尽力捕捉着任何一丝可能逆转的迹象,更多的好友同事笃信好起来的传言。然而,12日上午的病危通知砰然击碎了所有人全部的希望,众多同事和往日学生从四面八方赶来医院,下午2时19分,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李强先生停止了呼吸。一则不足80字的简短消息瞬间引爆了无数微信群的哀伤。此前一天,大批读者刚刚读过他在《人民日报》第九版学术专栏呼吁加强基层治理研究的文章,此刻却瞿然发现那竟是李强教授的绝笔,最后的学术遗言。
一
李强,这是当代中国最为常见的名字,上至政界顶流高官下至小商小贩小哥,同姓同名者众多,盖因这是父母以最直接的方式对新生儿寄予期待的名字。在学术圈子里,李强先生却由人大的前缀换为清华的限定,后来又被昵称尊称为“强爷”,因而有别于其他同名者。作为一位治学严谨的社会学家,李强不仅以深研社会为已任,而且以其自身的社会存在为对象,试图从中透视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浪潮以及大潮转折之下家族、家庭和个人的微观演化,因而留下了许多深具价值的回忆文字和难得的时代索引。
按照李强的说法,其父原籍吉林,家境尚可,少年就学,中学毕业后为求躲避日趋紧张起来的东北局势而只身来到北平,但随即爆发的九.一八事件使其无法获得家庭的资助,也难返故乡,不得不以家教谋生并以余力自学,最终考入国立北京大学物理系。专业教育加之个人的努力,使其先成为北大教师,后为重工业部和冶金部的高级工程师。其母出身家境优渥的文人大家庭。外祖父为考古学、古文字和古董收藏界之一代名家于省吾先生。作为家中长女,李强母亲帮助照料众多弟妹的生活起居,并在外祖父就任吉林大学教授后负责照料外祖母。李强曾多次谈到过从小学到初中二年级在大家庭生活中的有趣细节。
由于父辈祖辈的耳濡目染,李强早早就将自己定位于读书人,按部就班地念书听课学习。但1963年从宽街小学考入著名的北京四中之后,李强却突然发现这是一个“能人”扎堆的小地方,更是一个尚未走出生活物资极度匮乏但政治狂热开始快速腾升的大时代,同学中既有谈吐激昂、出入高调的高干子弟,又有熟读大学数理化教材的高知儿女,知文好读的李强无疑对标了专心求学的路径,甚至直到文革爆发、身边多是红卫兵战队的司令和队长之时,仍甘守“逍遥派”的站位;其中既有自认出身“不红”的有意选择,又有痴迷于制作无线电收音机的兴趣使然,尽管免费游历的冲动曾带来结伴外出“大串联”的快乐,但惨烈的抄家打人和武斗打架更多引起的却是震惊和厌恶。这一时期的学校生活观察日后都成了李强治学研究的背景板之一。
上山下乡的高潮中,刚过18岁又45天的李强乘火车离开北京,历经三个昼夜的颠簸后来到了黑龙江的虎林。这里离次年出名的珍宝岛只有七十里,李强和四中同学被编入准军事化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二十团独立三连,开始了既要上山伐木自盖住房,又要下田耕作自种自养,农忙时连轴转农闲时军事训练的生活。但他当时绝没有料到竟然在这里度过了十年青春,由于冶金部五七干校先迁云南再迁河南,他与父亲竟然暌违九年一面未见。
二
在因邓公断评为“三个不满意”而叫停上山下乡运动之后的回城大潮中,李强回到了北京,并“幸运地”当上了32路公共汽车的售票员。每日车过中国人民大学,再次激发对知识的长久期盼,李强参加了1978年的大学考试,入读有人民大学“专业名最长”之称的科学社会主义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专业,本科毕业后又考取科社专业研究生。但是,寻书而苦读的惯习使他在外文图书展上偶然与社会学相遇。于是他从本科毕业论文到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中悄然完成了专业的转换,远主义而近学科、崇科学,开始从外文经典自学社会学。硕士毕业时又毛遂自荐地找到著名的社会学家郑杭生,入职成立不久的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开启了四十年社会学专业生涯。学习“主义”的经历使他很快选择了社会学主流脉络的阶级分层、贫富差别和人口流动研究,“科学”的追求使他自学掌握并首倡量化研究和问卷调查,改革开放的现实进程则使他关注社会变迁、城市治理和基层治理的研究。
觉悟既早而用力甚巨,李强教授成为新时期中国社会学学科的重要奠基者,是社会分层与流动、城镇化与城市研究、社会治理等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强调一手资料为基础的实证研究,坚持社会学应该探讨中国社会“真”问题,学术研究要真正服务人民群众,是国内最早主持和开展全国性大样本抽样调查的社会学家之一。21世纪初,在结合数据分析和客观全面经验观察的基础上,他提出中国社会“倒丁字型”结构以及后来的“土字型”社会结构,为中国社会分层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2013年,他首倡“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认为城镇化决非是物质面向的发展,更是人的问题,城镇化是为人服务的。2014年,他又率众启动“新清河实验”,深入调研一线,统筹研用一体,开创了基层社会治理研究的新思路与新路径。
在当代中国学者群体中,李强的学科意识和学术组织能力尤为突出,他参与主持复建创建多个学科建制的业绩堪与他的社会学成就等量齐观。他是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的创始人之一并长期担任系主任职务,1993年又创建了国内第一家规范化学术型的社会调查机构;1999年又纠集一干好友转进清华,使老清华名声显赫的社会学系得以复建,并出任系主任逾十年之久;2003年担任人文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院长,该院几乎包括清华大多数文科系所,任内主持了国际关系学系的建立、心理学系的复建以及政治学系的重组,还曾多年兼任经济学所的所长。可以说,清华文科的再度振兴与他的付出关联至深,清华社会科学主流学科的发展与他的努力不可分割。2018年清华设立文科资深教授教席时,他不出意料地成为众望所归的最佳人选之一。
三
繁杂的行政事务和繁重的教研工作,并未丝毫改变李强的处世为人。同事、领导和青年后学都公认他待人诚恳谦和,处事公允平和,但他的微笑里闪烁着锐利的目光,因而平和中有决断,谦和中有吁求,长期共事必予人以至强且韧的印象。但在面对学生、课堂开讲之时,他往往又显露出慷慨激扬的另一面。讲课从来立不沾座,声音清亮高亢,纵然岁月催迫而体力渐衰;与弟子交谈则至细至密,滔滔不绝,无论是远程在线还是席坐当面。
也许是长期的劬劳,导致本科时有“小钢炮”绰号的李强在近十多年里身体渐渐虚弱易病,但他仍然奔忙如昔,甚而曾昏厥于讲台;后来又患上了罕见的血液病,久治难愈;新冠疫情期间更感染病毒,险遭不测。积劳积疾至于当下,便是曾经顽强的生命在大雪摧城之际戛然而止,留下哀声一片。至今回想起来,推崇科学理性的李强却似乎早有预备,在最后的日程里记录下与学生弟子的促膝长谈,与同事好友的嘱托交待,稍有余力则仍谋划不止写作不休。在去世前一天,他仍有文章发表,再之前十天,仍有论文问世。学术与他的生命早已融为一体。
因此,李强先生必将永生在他的文字、他的学说以及他手创的机构建制传统之中。大江流日夜,众心悲未央,亘古不绝、遥入渊海的学术长河将永远承载着他的思想之舟。
草于1214大雪纷飞之夜,定稿于1215大风袭窗之际。
感谢众多同事和友人的支持和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