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通知公告 更多…
政治学年度报告

2022-05-13

一、学位授权点总体概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清华大学现有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0年获政治学一级学科授权点,2012年设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国际关系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学科。

在二级学科设置上,设立政治学理论与方法、中国政府与政治、比较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大数据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等6个二级学科方向。设立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两个本科专业,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本学位点还结合自身特色发展了国际关系英文硕士培养项目、发展中国家博士培养项目,以及全球治理兼修硕士和能力证书项目。

本学位点依托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的政治学系、国际关系学系及苏世民书院3个教学机构和国际关系研究院、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国际与地区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院、国家战略研究院等研究机构。

(二)学科建设情况

本学科在国内学术界影响力居于全国前列。2012年以来,本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2017年9月,本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同年12月,本学科在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被评定为A-等级,全国排名并列第四。

在学科建设上,本学科突出中国视角、科学方法、世界眼光相结合,推进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被学界称为“清华路径”

坚持中国视角,推进本土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提出了道义现实主义、可持续安全理论、软战理论、进化实用主义、党政体制、压力型体制、信息政治学、司法政治学等重要理论判断、学术概念和研究议题,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广泛讨论。

倡导科学方法,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创建了计算社会科学校级平台、实验社会科学院级平台,建设政治学研究方法国际网络。在推进社科主流学科交叉融通的基础上,与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计算机系等法理工学科合作展开了有长期发展目标定位的学科交叉研究,成功获批教育部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

树立世界眼光,坚持走国际化道路。从本土出发,有世界胸怀,向国际社会贡献原创性知识和理论。多位教师在国内外期刊发表高水平创新成果,阎学通教授入选高被引学者,多篇论文入选高被引论文;编辑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进入Q1区。承担世界和平论坛,开展重要国际活动,推进国际交流,积极主动展示中国的治理优势与特色,培养国际化人才,实际参与全球治理的全过程。

(三)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状况

2021年,学位点研究生招共招收博士生31人,其中本科直博2人,普通招考29人。本学位点注重拓宽招生渠道,招收硕士生37人,均为全日制招生,其中本科推免人数8人,普通招考硕士生29人。目前共有在读博士生121人,在读硕士生109人。

在学位授予方面,授予博士学位29人,授予硕士学位36人。

在就业方面,全日制博士就业率90%、重点率65%,其中签约高等教育单位15人,高校就业率超过50%。全日制硕士就业率100%、重点率47%,呈现出在高校、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等多样化发展路径。

(四)研究生导师状况

截至2021年年底,本学位点共有研究生导师3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2人;在职称分布上,有正高级19人,副高级13人,中级2人;在年龄分布上,26至35岁2人,36至45岁10人;46至59岁15人;60岁及以上7人;在学历结构上,34人均获得博士学位,最高学位非本单位授予人数29人。学科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和专业特长合理,所有教师均拥有博士学位以及在国外知名大学学习和访学的经历,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突出。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本学位点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首先注重推动基层党支部能力建设以培育思政队伍。本学科党支部入选首批“清华大学‘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将党员活动日制度化。在党的工作推进方面,积极全面推进高校党的各项工作,教师队伍不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学习贯彻清华大学党员代表大会精神,学习贯彻落实全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工作部署,研讨完善增强“四个自信”、提高“四个意识”、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有效举措,充分发挥党员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其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度参与国家和地方改革实践支撑思政育人。围绕十四五规划、北京市“吹哨报到”改革开展党建调研,提交咨政报告数十份;坚持理论学习及宣讲,多位资深党员教师加入十九大理论宣讲团向社会各界宣讲十九大精神。本学科支部“高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长效机制调研报告”荣获清华大学“基层党建调研课题优秀成果”奖励。学科支部及教师多次荣获“清华大学优秀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者”、“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清华大学宣传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和奖励,5名资深党员教师先后荣获“清华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再次,发挥清华大学辅导员制度优势,建设思政育人队伍。本学科非常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面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别设置学生组和研工组组长,本学科2名教师分别担任组长。同时,本学科还建设了由10多位辅导员组成的带班辅导员队伍,通过开展班团活动、基层党建和社会工作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战斗堡垒作用,取得了良好成效。

(二)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本学位点注重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方面注重常态性教育环节中嵌入核心价值观。在招生考核、新生教育、课程教学、实践育人等日常教育环节设置了一系列理想信念教育环节,在核心课程讲授中广泛使用马工程教材,组织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129大合唱培育爱国情怀,结合国家战略开展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厚植社会主义价值观;另一方面注重通过重大活动彰显党员意识,培养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个实践支队以建党百年为主题开展进行党史学习教育和基层实践服务,荣获2021年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奖、优秀支队与个人等荣誉;30多位学生参加学校和本地抗疫志愿活动,多名同学加入北京核酸检测数据录入志愿团,获得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多位博士生成为中宣部嘉奖的“清华大学博士生讲师团”明星讲师,在五四精神宣传、核心律章主题宣讲会表现突出。

(三)学风建设情况

学风建设制度化、长期化、常态化、精细化。

一、学院设有科研伦理委员会,将学术伦理教育、学术规范训练等贯穿到教育培养的全部环节。全体研究生必修学校设立的“学术伦理”课程,入学开展学风教育。在培养过程中持续进行良好学风养成和学术规范训练,重点抓好课程作业和课程论文等关键环节,坚决杜绝各类学术失范现象。

二、注重博士生培养全过程的学风建设。在博士生资格考试中,进行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引入查重措施,答案重复率超过10%的学生将被判定为不及格。这一举措确保了考试的公平规范,提升了博士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收到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在各类学术论文答辩之前,严格按照学校要求完成查重。系办公室和导师都会通过邮件、面谈等多种方式提醒学生,确保论文质量规范。

三、努力拓展学风教育平台,注重引导教育学生在学术交流和学术发表过程中不断强化学术规范意识,同时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同行和专业编辑学风实践中的宝贵经验,不断增强学生遵守学术规范的自觉性,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肯定。

(四)社会服务开展情况

通过学术交流、政策咨询、智库研究、国内外学术共同体建设、大型社会调查以及青年学术人才和社会应用性人才培养等活动,为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提供思想、知识和其他专业化服务,获得了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

召开重大学术论坛。持续举办世界和平论坛,每年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100多名中外嘉宾参加,已经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外交平台。与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持续举办一带一路达沃斯论坛,成为我国在海外举办的唯一一带一路论坛。与北京市委市政府持续举办大数据与首都治理论坛,成为呈现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中国模式的品牌论坛。

承担重大项目研究。在中国对外战略、国家安全、大数据国家治理、超大城市治理、政府治理能力、反腐败、政治协商等领域承担多项重大课题研究,以课题委托或合作研究形式为等相关部门提供咨询报告。

(五)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学位点设有专职教学秘书岗位3名,在学院研究生办公室的指导下,主要承担以下管理服务工作:(1)本学位点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工作;(2)本学位点研究生日常教学的组织管理、日常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组织,管理本学院研究生日常教学的运转工作;(3)按学校和学院要求组织研究生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及学位档案的管理;(4)研究生人事档案与组织档案的管理、毕业与就业指导工作;(5)协助做好学科点的硕导博导聘任工作,做好导师的培训及考核工作;(6)学科点申报及学科建设工作。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本学位点将课程建设作为研究生培养的核心任务。重视提升教师课程开发及建设能力。本学位点的每位教师至少开设三门课,其中教研系列教师每年至少承担一门主干课或基础课,每年课内学时不低于112学时。课程内容均为教师擅长的研究领域,均曾发表过相关的前沿学术成果,每年教师都会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科前沿更新教学内容,注重课程教学中的学术训练质量。重视教学方法创新。除课堂教学之外,教师全面实施课后开放办公时间(每周至少2小时),实施课后小组研讨和系列学术工作坊,回答同学们的问题和疑惑。此外教师还会充分利用网络学堂等途径答疑解惑、批改作业,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三是学位点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围绕中央对高等院校巡视整改要求,本学科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10多位教师主持学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改项目,5名教师积极申报“新社科系列教材建设计划”撰写学科前沿教材,努力探索和实践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特别注重知识传授、学术训练和学风教育的融合,成为我校教学改革的先锋。

(二)导师选拔培训

本学位点定期组织研究生新任导师培训,从师风师德、导师责任、导学关系和培养经验等方面提升导师聘任质量。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与集体培养相结合,成立包括导师在内的3人博士生指导小组,导师为组长,指导小组两名成员应具有高级职称或为本领域专家。对从事交叉学科的博士生,邀请相关学科导师参与指导小组,必要时设立联合指导教师。导师的选拔和考核经系所推荐由学院学位委员会审议和决定。


(三)落实导师责权机制情况

博士生培养注重学术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硕士生培养则突出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学位点根据研究生培养相关规定,设立了“导师组组会”制度。每位导师每周至少组织1次组会,与指导的所有研究生(包括进入本科论文综合训练的本科生)共同交流研究进展,面对面答疑解惑,特别注重学术能力和学术规范的训练。对于在外访学交流的研究生,导师会与学生通过电邮或其他方式保持联系,回答问题、指导读书、修改论文,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要求访学学生通过视频联系等方式参与组会。

(四)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本学位点将师德师风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管理工作的首位。2021年本学位点对照中央巡视整改要求,严格实施学校师德师风管理办法,将师德师风纳入教师引进、年度和晋升考核。一方面积极引导教师树立“立德树人第一学术责任”的师德师风观。充分尊重广大教师的主体地位,引导教师崇尚学术,淡泊名利,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自尊自律自强,从未发生师德师风问题,取得了积极成效。另一方面在学院党委和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按照学校有关规定严把师德师风关。积极依托基层党组织、全系教师大会推动全体教职工开展师德师风学习,并邀请学校教师工作部开展师德师风警示教育,基于学科特性,坚持政治学习、专业研究与教育教学相结合道路,将师德师风建设融入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五)学术训练情况

本学位点聚焦科学研究方法、前沿学术交流开展研究生学术训练。一方面积极建设实验室平台开展系统性研究方法学术训练。除了依靠课程体系和导师(组)指导进行学术训练,依托计算社会科学平台、国际关系数据与计算实验室、数据治理研究中心等平台,开展学生从事政治科学研究的方法训练和能力培养,建成大数据分析平台,每周组织工作坊推动大数据方法、实验方法和调查研究方法的普及,以及Python/R/Stata/Arcgis等软件练习。

另一方面定期举办面向研究生的学术论坛开展前沿学术交流。本学科定期邀请知名学者和学术新锐详细介绍其最新的学术研究,以帮助同学们了解学术研究前沿,并深刻体会高水平学术研究的全过程,不断提升学术创新水平。截至2021年年底,已形成“政知坊”、“政治科学前沿理论与方法讲座”、“计算社会科学工作坊”、“新知论坛”等机制化平台,举办学术活动100多期,对于激发学术兴趣、提升学生学术训练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六)学术交流情况

本学位点制定举措大力支持学生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在国内学术交流方面,要求硕士生在学期间应参加10次以上(其中2次为跨专业)学术活动;博士生在学期间须参加不少于30次的一级学科的学术活动,每次参加讨论会或学术活动后须写出小结,经导师签字后自己留存。博士生至少应有一次在全国性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自己撰写的论文。由于疫情影响,2021年学生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受到极大影响,将根据政策适时恢复,并为学生提供相关支持和补贴。

(七)学术不端处理机制

导师在为人师表、工作作风、学术道德等方面应以身作则,引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术作风,杜绝剽窃、抄袭、编造数据、谎报成果等违背学术规范的行为。

导师认真审阅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对学位论文是否由其独立完成和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认真审查,并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对不符合学术规范要求的论文,不予推荐参加论文答辩。

如学生学位论文出现购买、由他人代写、剽窃或者伪造数据等作假情形,学校将取消其学位申请资格;已获得学位的将撤销其学位,并注销学位证书。为他人代写学位论文、出售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买卖的学生,学校将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如果导师本人或默许研究生剽窃他人科研成果,或在科研工作、课程学习、论文答辩中弄虚作假,导师支持或与研究生一起侵犯学校权益、牟取私利等,视情节严重程度,学校将给予导师通报批评、暂停招生、取消导师资格的处分,直至行政纪律处分。

(八)研究生奖助情况

本学位点通过多种途径建立研究生奖助体系以保障研究生学习和科研条件。学位点按学校要求建立了研究生奖助体系,奖助水平在国内高校中居领先水平,研究生权益得到有效保障。2021年,学位点获得国家奖学金资助12人,资助金额33万元;获得新生学费奖学金资助11人,资助金额12.6万元;获清华大学校级综合奖学金资助46人,资助金额28万元;清华大学校级助学金资助1人,资助金额0.8万元。获研究生三助奖学金资助102人,资助金额95.3万元。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一)人才培养

自2020年起实施研究生创新成果评价办法,取得了良好的培养效果。一方面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先后设立了10个教学改革项目,涉及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材建设、研究生创新项目以及博士生招生培养改革,尤其是在博士生申请审核制招生、研究生“三助”改革和隐名评审制度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另一方面重视培养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国情和提升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将所之所学应用到实际中去,在实践中检验、提升对于知识的理解认识,并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持续提升。2021年有1位同学获评清华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位同学获评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博士生论文匿名评审结果均为优良,3位同学荣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3位同学获评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优秀博士论文。

毕业生就业情况总体良好。硕士生就业比例100%,其中升学比例20%,博士生工作比例90%。毕业生主要去向高校/研究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等。在毕业生和在学同学中,涌现多位学术新秀和社会活动之星,其中2位学生荣获2021年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5位同学获评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和优秀学生干部。

(二)教师队伍建设

本学位点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本校培育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路径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自2016年启动清华大学人事制度改革以来,学位点实行了新的选聘晋升机制,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质量。本学科共有研究生导师34人(博士生导师32人),其中正高级19人,副高级13人,中级2人。

注重提升师资队伍能力,将立德树人和科研创新作为师资队伍培养的优先任务。重视高水平师资引进,聚焦学科建设规划优化师资队伍的方向构成,聚焦师资队伍结构引进中青年优秀师资。近年来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取得了良好成效。在目前的师资队伍中,拥有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1人,入选国家级高层次和青年人才计划支持的教师7人,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3人,清华大学新百年教学成就奖1人,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2项,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4人,清华大学年度教学优秀奖1人。此外,还包括现任国务院参事1人。

(三)科学研究

本学科承担重大国家和国际研究课题,主持国家社科重大课题6项。

本学科师生注重高质量学术发表。2020-2021年度,本学科师生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SCI、CSSCI论文100余篇,涵盖本领域国内外顶级期刊。其中,有相当比例是研究生在导师的辅导下发表的论文,或者是研究生合作研究发表的论文,体现了研究的团队精神。发表的顶尖期刊包括:《政治分析》(Political Analysis)、《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国际事务》(International Affairs)、《中国季刊》(China Quarterly)、《比较政治研究》(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治理》(Governance)、《政治心理学》(Political Psychology)、《社会科学研究》(Social Science Research)、《社会科学季刊》(Social Science Quarterly)、《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当代亚太》、《公共行政评论》等。

依托清华大学的多门类、多学科的优势,积极建设计算社会科学校级平台、实验社会科学院级平台以及其他跨学科研究中心,探索社会科学、人工智能与社会变迁的交叉融合研究。继续举办并提高“世界和平论坛”、“一带一路达沃斯论坛”、“国际计算社会科学高端论坛”等有重要影响的国际论坛;倡导创建“中国计算社会科学联盟”并担任秘书长单位,主办3届“全国计算社会科学高端论坛”;结合重点优势方向定期举办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理论研讨会、专题论坛和特色学术年会等,扩大了学科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四)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政治学是最古老的学科,中国政治有着悠久的传统和丰富的智慧。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和精神,是本学科发展的使命和动力。在科研教学中,既重视历史意识的树立和培养,又强调学科基础的夯实和学科思维的训练。政治学系多位教授突出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思考与探究,对政治哲学、政治思想史、传统中国政治、中国政治的延续性、当代中国政治的传统渊源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国际关系学系多位教授等强调中国古代国际政治思想的研究,积极开展中外学术交流对话。这些研究对于夯实学科基础、扩展学科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本学科重视清华政治学学科史的挖掘整理。通过对本学科优秀前辈学人的采访与资料编录,对相关研究史的梳理与总结,本学科已经编辑出版了多部前辈学人文集,发表多篇学科史研究论文。这些研究有助于老师们了解到自身在学术研究史中的自我定位,有助于学科发展的接续弘扬。这些研究成果在课堂上及时地传达给学生们,使同学们在学习先进科学知识的同时,加强对自身学科、自身民族、自身国家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学习,逐步培养起文化自信。

(五)服务国家战略

本学科积极建设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国际关系研究院、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全球化研究中心、计算社会科学平台、数据治理研究中心、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等智库平台,依托世界和平论坛、一带一路达沃斯论坛和大数据与首都治理论坛,服务于国家与地方治理现代化。

本学位点多位教授聚焦国际关系研究长期服务国家外事工作,在国家安全、“一带一路”战略领域形成系列研究成果并发挥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多位教授结合国家大数据战略长期服务数字政府建设改革,发布年度性中国数字政府发展指数,为多个中央部位和地方政府提交数字政府的规划建议,重点服务北京开展“接诉即办”超大城市治理改革,获得肯定性反馈;多位教授深度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建设,在计算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数字政府与治理、国际关系大数据等领域积极开展讲习班和工作坊,获得广泛认可。

(六)国际合作交流

坚持实施学科建设国际化战略,不断提升国际办学水平。自2011年起,设立中国政治与外交英文硕士项目,每年招收35名同学进入清华大学学习,自设立以来,来自世界7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学生进入该项目学习。2015年起,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SAIS)共建的全球政治与经济双硕士项目。

深度参与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发展中国家博士培养,积极参与苏世民书院一年制硕士项目,多位教师承担招生面试、课程开发、学生指导等任务。与教育研究院、深圳研究生院、公共管理学院等机构探索共建社会工作专业硕士项目,设立国际社会工作方向,改造提升社会工作专业硕士项目。

推动与国外机构合作共建。设立了全球政策实习生项目,推动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与剑桥大学、耶鲁大学、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巴黎政治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乔治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等国外机构建立学生交换项目。

五、学位授权点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一)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进展及问题分析

在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的指导下,国际关系学系和政治学系联合组建工作小组,两系主要负责人牵头实施。工作小组的主要任务包括撰写自评报告和征求意见等。两系多位教师参与了自评报告的筹备和撰写工作,全面梳理了2021年学位授权点的主要工作进展,并本着以评促建的原则,积极查找不足,及时提出改进方案并认真落实。

经过自我评估,目前学位点发展面临以下主要挑战

1.学科建设:(1)进一步完善学科布局,注重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交叉融合;(2)形成具有国内外学术影响力的高质量学术成果。

2.师资建设:(1)优化学科结构,若干学科基础领域师资力量薄弱;(2)优化年龄结构,伴随着资深教师退休会出现师资缺口。

3.学生培养:(1)适度扩大学生培养规模,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定位并优化培养方案;(2)推进中外学生更好地交流融合。

4.支撑条件:(1)办学空间进一步扩大;(2)教学科研条件进一步改善,建设教学实验室。

(二)学位论文抽检情况及问题分析

本学位点在教育部和北京市对硕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全部合格。2021年下半年,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文科处组织全校文科已授博士学位论文校内评估。结果显示本学位点学位论文总体质量良好,个别博士论文暴露出培养过程存在薄弱环节,博士学位论文在理论创新性和知识贡献上存在不足等问题。学位点按照要求,形成了整改措施,提高导师和学术的学术认识,进一步做好过程管理,确保学生培养质量。

六、改进措施

1.学科建设。坚持“中国视角、科学方法、世界眼光”的“清华学派”建设思路,以科学研究方法为统领,推进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逐步凝练国际关系理论、中国政治与国家治理、大数据政治学与国际关系、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区域发展与全球治理等重点学科方向,充分利用主办的中英文学术期刊和学术平台,推进有条件的优势学科方向(国际关系理论、大数据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形成学科高峰,在优势方向上保持与世界前沿同步,并逐步发挥学科引领作用。

2.师资队伍。加强从国内外引进高质量师资,特别是积极引进学术潜力巨大的中青年教师,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继续发挥资深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带动中青年学者快速成长,承担学科发展的重任;实施引进与培育并重的师资队伍建设路径,推进引进师资与系内学术带头人和其他教师形成合力;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关院系达成教师交流协议,推动系内中青年教师与对方优秀教师合作教学或科研。

3.学生培养。按照学校“以学生为中心、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要求,创新完善培养体系,重点推进本科生大类培养、全球事务硕士项目以及博士生培养体系改革创新。硕士生培养上,首要目标是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和治国理政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重点发展国际事务硕士专业学位项目、全球治理硕士项目和清华-霍普金斯全球政治经济双硕士项目、积极推进全球治理、计算社会科学兼修项目。博士生培养上,以培养学术人才为首要目标,国家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为辅助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创新和科学研究方法创新能力,强调学科交叉和理论创新,强化新兴科学方法训练和应用,着力培养具有清华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学术创新人才。

4.社会影响。提升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和教学共同体两个学术平台的社会影响力;在继续办好世界和平论坛的基础上,将各种国际交流的政策成果作为报告提供给相关职能部门,同时推动世界和平论坛与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交流合作;继续办好计算社会科学讲习班和工作坊,面向青年学生推进新兴研究方法的普及与训练;推动学术成果转化,鼓励教师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咨政服务成果。参与共青团中央领导的青年外交全国院校联盟建设,发挥好理事长单位和秘书处职能,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要。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0592 

邮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

邮编:100084

Copyright© 2002 - 2020 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 - vic维多利亚手机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