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不过是今天的回忆,明天不过是今天的梦想。以张贝尔为代表的95后,正式在冰雪运动中上场。
张贝尔“上场”北京冬奥组委
研究结果表明,一般鱼类在-1℃就冻成“冰棒”,但北极鳕鱼却能在-1.87℃的温度下活跃地生活,若无其事地游来游去。这种生活状态,与张贝尔这样适应性极强的年轻人非常类似。
张贝尔是个1997年生的姑娘,小学四年级时经历了搬家和转学,去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就像现在大部分的小区一样,我们的邻里关系都是见面点头、问‘吃了吗’的交情,彼此之间没有那么多基于物理位置产生的情感连接。”这让儿时的张贝尔产生了一种孤独感。
2008年的夏天,北京奥运会正式开始的时候,张贝尔几乎每天都守在电视机前看比赛。“我母亲给我带回来一个福娃,从此我就开始收集各种奥运周边,冰箱贴、钥匙扣……我当时几乎把我所有的零用钱都用来买了福娃的周边。那时候我觉得福娃就是世界第一IP。”
从那时起,张贝尔就下定决心将来要做跟奥运相关的工作,“因为从事体育行业,看起来特别特别酷。”这个目标,一立就是十几年。高考后,张贝尔考取了北京体育大学。
之后,她放弃了北大的offer,成为清华大学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研究生,学习体育管理专业(今年10月成为了体育学准博士生)。在读研究生之前,她先后两次跑去了瑞士洛桑的国际奥委会总部打卡。站在国际奥委会总部大楼面前,她曾经想,“这可能是我离奥运最近的时候了。”
然而,去年十月,她在社交媒体上的一条消息引来了朋友们的纷纷祝贺。
“从今天开始,我成为了北京冬奥组委的一名实习生。”
这一刻,张贝尔觉得自己梦想成真了。
在冬奥组委,张贝尔在场馆管理部的非竞赛场馆处工作,主要负责奥林匹克公园公共区的场馆管理工作。这项工作是由冬奥组委下派名额到相关学校,由学生报名选拔参加。张贝尔希望以她的专业知识和满腔热情来辅助北京冬奥会的举办,毕竟,13年前的北京奥运会,是她的故事开启的地方。
“在冬奥组委,我算是最小的一批工作人员,有很多年长的老师带着我们去熟悉工作的同时,也会跟我们回忆当年2008年北京夏奥会的时候的一些场景。他们经常会跟我们说,‘哎呀,未来在你们年轻人身上’。”
张贝尔在冬奥组委工作间
“我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一种奥林匹克的精神和执念,他们希望把他们的经验和感悟传递到我们身上。”
而接过接力棒的张贝尔也没有停下脚步,她经常把自己在冬奥组委工作的经验和故事通过线上社区传递给更多人,和更多人产生了连接,让更多年轻人关注冬奥。
张贝尔在小红书上分享她的冬奥“打工”日常
张贝尔说: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只有11岁,觉得奥运好酷,心中种下奥运的种子。
2015年高考后,我去了瑞士洛桑朝圣,坚定了做奥运人的梦想。
2018年保研,同时收获清华北大双offer,但因清华有去冬奥实习的机会,我来到了清华。
2019年二度前往洛桑朝圣,觉得冬奥实习近在咫尺,我的梦想即将实现。
2020年,我正式成为北京冬奥组委的实习生,投身冬奥筹办工作。
2022年2月4日,冬奥正式开幕,看着鸟巢璀璨的烟火,那一刻我很感动。过去的两年里不论是每天3个多小时的通勤,还是零下近20度的严寒,抑或沙尘暴、雾霾、大雪,都没有停止过我前进的脚步,因为这是我选择的道路,是我努力坚持了14年的梦想。这一刻 终于实现了!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清华社科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