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情结,冰雪相约
高旭东的奥运情结始于2000年,三岁的他在电视机前见证了北京申奥成功的历史性瞬间,一颗奥运的种子在他的心中悄然萌发,他开始关注奥运会,并渴盼着有朝一日能够参与其中。时间转眼来到了2008年,奥运圣火传递到家乡西安,他得知消息以后,赶往火炬传递现场,护送火炬跑过了古都的一条条街道。2022年,高旭东希望在北京实现心中长久以来的梦想。
2021年上半年,他一直关注着北京冬奥会的筹备信息,冬奥志愿者招募信息公布的第一时间毫不犹豫的报名了。之所以填报的标兵志愿者岗位,因为“标兵”两字意味着它的工作位于志愿服务的最前线,代表着全体志愿者的服务形象和精神面貌。
2021年7月,经过紧张的准备和面试,他最终如愿以偿,成功入选了开幕式标兵志愿者,在开幕式上为冬奥运动员们加油助威并完成运动员引导任务。除此以外,高旭东还作为志愿者代表,参与拍摄了两个宣传唱片的拍摄——清华大学版本的《领航》和《燃烧的雪花》,通过歌声向更多人传递冬奥志愿者的信心和决心,传达清华学子对于冬奥会的热忱。
当站在鸟巢开幕式现场的那一刻,高旭东内心无比的激动。他没有想到自己能够亲身站在鸟巢迎接奥运会的开幕,当火炬点燃的那一刻,多年的梦想终于变为现实。
刻苦训练,克服困难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开幕式上的精彩表现离不开日复一日刻苦的训练。高旭东所在的标兵志愿组也是所有北京冬奥志愿者里最早开始训练的。2021年国庆节伊始,高旭东便开始进行第一次训练,以后每周的周末我们都会进行至少8小时的训练安排。从基础的形体和仪态,到全身上下几十种欢迎动作,奥组委导演们对标兵志愿者进行了全方位的严格训练。在繁重的科研学习之余,他每个周末两天都需要进行8-16个小时的集中训练,时间规划和管理成为他需要面临的不小的挑战。高旭东坦言训练期间有一些突发情况需要应对,科研方面会有很多临时性的任务需要完成等。这些困难一方面对他自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成为他了解国情,了解世界各国文化的好机会。作为博士研究生,这次十分宝贵的奥运志愿者经历让他形成了一种“站在中国看世界”的大视野,让他的学术工作更加具有本土关怀和世界眼光。
与此同时,训练本身也对他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冬天的北京,时而刮风时而下雪,训练场地还会结冰,天气给志愿者们的舞蹈动作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要保证至少一个小时不断欢呼跳跃的体能,平时的训练任务量也非常大,为了展现最好的状态,高旭东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一直到大年初二和大年初三,高旭东和标兵志愿者团队仍然在坚持训练。
高旭东表示,虽然在前前后后四个多月的训练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学校学院对于冬奥志愿者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和保障,成为志愿者们最坚强的后盾。
高旭东始终记得大联排冲刺的时光,冬奥志愿者们早出晚归,早上6点就要起床,有时训练到晚上11点多。每当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半夜回到学校,领导老师守候着晚归的志愿者们,食堂的叔叔阿姨们还会为志愿者们精心地准备美味的夜宵,补充体力。高旭东觉得这是他这个冬日里最温馨的回忆之一。除此以外,为了应对疫情防控的需要,校医院的工作人员全力为冬奥志愿者们保驾护航。冬奥志愿者们需要每隔几天进行核酸检测,校医院的工作人员不辞辛苦,总是在第一时间完成快速核酸检测,让志愿者们没有后顾之忧。
高旭东同样特别感谢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对于冬奥志愿者的支持,帮助他解决了很多实际的困难,让他能够更好的投入志愿服务工作中。他还记得刘涛雄书记和彭凯平院长曾专程慰问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的冬奥志愿者们,为他们加油鼓劲,为志愿者们带来学院层面的关心。高旭东的带班助理马逸凡同学多次关注他的训练生活情况,帮助他完成了很多的事务性工作。高旭东说,学院的关怀让他特别感动,也让他更有信心克服种种困难。
不辱使命 享受精彩
在2月4日开幕式当天,他四点半就早早起床了。他还记得凌晨的北京非常冷,戴着口罩,每一口呼吸都能让眼睛起雾。可那天他的心情却格外地激动,感觉到呼出的热气都代表着自己燃烧的热情。经过了接近四个月的训练,高旭东此刻的内心已经足够平静,他享受这个舞台,期待能够拿出自己最好的表现。
高旭东在场上的位置被导演称为“门神”。因为他除了需要一直保持热情的欢迎动作,还需要在运动员下场时予以“开门”指引,避免前一个队伍堵塞道路而影响整个开幕式的行进。导演特意叮嘱,这是一个任务非常艰巨的岗位。因为在运动员实际入场时,往往很难预估他们场上的行为,比如行进速度等,需要志愿者们做好各种准备,随机应变。与此同时,这项工作还需要足够的细心,志愿者需要牢记从这个通道下场的十几个国家的准确顺序,不能开错“门”。
当晚,北京鸟巢,冬奥会开幕式的大幕徐徐拉开。面对主席台,面对全场观众,面对着一个个走来的运动员,高旭东使劲挥手致意,转圈跳跃,脱帽挥舞,在最好的舞台上展现着清华社科人的形象。当中国队的名字被报出时,全场一下子变成了红色的海洋,观众们掌声雷动,气氛一下子被烘托到了最高点!中国队一点点走近了,他和周围的同学们情不自禁地拥上前去,为中国队欢呼呐喊!高旭东坦言道,当时自己的小腿已经抽筋到站不稳了,胳膊也挥舞到发抖,身体难以控制。然而,自己还是用尽全身力气,努力和迎面而来的谷爱凌等中国奥运健儿们击了几个掌。那一瞬间的喜悦和幸福,至今仍让高旭东难以平息。
最终,高旭东和团队成员按照既定路线欢呼着下场,圆满完成了任务。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的几位冬奥志愿者聚在一起,欢呼着,呐喊着,享受着无比精彩的盛会。他们将最美的身影留在鸟巢,也将鸟巢最美的夜景留在心底。
一起向未来
回首参与冬奥志愿服务工作的经历,高旭东感慨万千。他用三个关键词表达了自己作为冬奥志愿者的感受。
第一个关键词是自豪。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冬奥会筹办工作时,曾对志愿者说:“能够参加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志愿服务是人生难得的机会。” 高旭东表示,作为中国青年,他有幸能够站在鸟巢,接受总书记和全国人民的庄严检阅,感到无比的自豪。作为清华学子,他能够站在家门口向世界展示中国新时代昂扬向上的风貌和辉煌卓著的发展成就,感到由衷的骄傲。我们有着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共同发展的良好愿景,希望一起奔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
第二个关键词是自信。回顾历史,九十年前我们只有一位运动员代表中国人出征奥运会,到如今我们成功举办了两届奥运会,北京成为前所未有的“双奥之城”。奥运会承载着中国人对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最深切的期盼和渴望。北京冬奥会也是向外界展示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高旭东所在的标兵志愿者的服装设计,便大量使用了中国传统年画,窗花等元素,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第三个关键词是自强。“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是清华大学的校训,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信念之一。在训练时,他亲眼看到,不论是还在上小学的小朋友,还是已经退休,双鬓白发的老前辈,都兢兢业业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冬奥做出自己的奉献。高旭东所在的标兵志愿组也是一听到“标兵请就位”的指令,就用自己最饱满的状态奔向位置。老中青三代这样紧密团结,一起克服了各种困难,成为了“一起向未来”最好的注脚之一。在世界各国面临巨大疫情压力的当下,本次冬奥无疑向世人准确而清晰地传达出了携手互助,走出阴霾,融成一片“全人类的雪花”的美好愿望。
最后,高旭东说:“我和奥运会的故事不会就此停止,我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旅程也才刚刚开始。在此,我想把我最新鲜的记忆带回学校,把冬奥的雪花带向更远的地方,让我们共享北京冬奥的温暖与力量,一起走向共同期待的明天!”
高旭东,清华大学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2019级直博生,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标兵志愿者。
来源:清华社科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