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通知公告 更多…
“传承清华精神 迎接崭新篇章” (五):抗战时期的清华大学与中国近现代科技

2020-11-25

为迎接建党100周年和建校110周年,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传承“一二·九”爱国运动精神,展现清华110年来的奋进姿态,社世远航联队依托“记述与传承”口述历史项目组,围绕“传承清华精神 迎接崭新篇章”的主题,以清华大学的标志性纪念地、建筑物为载体,发挥社科讲师的优势,通过宣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清华大学校史,拍摄110秒系列视频,坚定研究生爱党爱国爱校的精神信念。

今年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抗战期间,清华师生将爱国之情渗透到学术研究中,将学术研究与民族命运结合,不仅为抗战了提供直接支持,而且为中国近现代科技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近那段如歌的岁月。


国难方殷,清华人行胜于言

1933年5月,任清华工学院院长不久的顾毓琇就在《工程教育与中国》一文中,大声疾呼:“国难日亟,平津垂危,我们从事于教育事业的人,都应该有深刻的觉悟。我们应该平心静气地想:怎样可以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来挽救中国的危局。”

清华人用行动给出了答案。1933年初,面对日本帝国主义悍然违反国际条约使用毒气造成中国将士大量伤亡危局,清华研制成功防毒面具,先后两批共制造16000余副,提供给华北前线将士。

清华师生为抗战官兵赶制防毒面具

同一时期,清华研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锌粉制造方法,这种方法成本低、效率高、易推广,使得战时中国的锌粉与军用烟幕弹大规模制造成为可能。

《廉价锌粉制造法》,载《清华周刊》,39卷10期,1933年5月26日

事实上,1933年正值清华工学院初创时期,资金、人员均感缺乏。庄前鼎在1934年给梅贻琦报告中写到“不幸去年年初,困难严重,经费拮据,……且本系试制防毒面具成功。蒙军政当局采用,定制五六千副,专心制造该项面具,于一二月中,完成七八千副,以供应用,所以对于本系自身发展,不得兼顾,甚少成效。”清华在制造烟幕弹时,曾发生一起事故。一位姓严的先生的眼睛受到烟雾伤害,工学院院长顾毓琇立即陪同他到协和医院急救,几个月后,终于恢复视力。

尽管如此,清华还是积极主动地投入极大热情研究烟幕弹与防毒面具,并大量制造防毒面具供应前线,为抗日救国尽自己的责任。


大敌当前,必须以科学挽救祖国

在这一时期,尤其要提到周培源教授在湍流研究中所做的举世闻名的工作。事实上,周培源本是理论物理学教授,在20世纪30年代他主要从事广义相对论方面的研究工作。

undefined

西南联大部分教授合影。左起:周培源、梁思成、陈岱孙、林徽因、金岳霖、吴有训(前排为梁林子女)

抗战爆发后,为了更直接地支持抗战,他毅然中断了相对论研究,从1938年起转而研究能够应用于航空工程的湍流理论。当被问及转变研究方向的原因时,他说:“当时我认为相对论不能直接为抗战服务。作为一个科学家,大敌当前,必须以科学挽救祖国,所以我选择了流体力学。”


抗战中成长起来的清华科学家们

如果翻查“两弹一星”的主要骨干名单,可以看到排在前列的科学家大多是抗战时期清华物理系培养出来的,如彭桓武、钱三强、王大珩、陈芳允等,他们科研成绩卓著,成为我国许多高新技术领域的开拓者。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赵九章先生是我国气象科学从定性描叙走向数值预报的奠基人,后又成为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的开拓者,是我国人造卫星工程的第一功臣。

undefined

1958年,赵九章与学生们的合照

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本是清华中文系学生,后因“九一八”事变激起救国热情而转学物理。他认为造枪炮与物理有关,只有物理才能救国。经过不懈努力,钱伟长为中国的机械工业、土木建筑、航空航天和军工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被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


刚毅坚卓,自立自强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清华被迫南迁,开始艰苦卓绝的联大八年。为了“将研究事业更加扩展,冀由学术研究,增强抗战力量”,清华创办了农业、航空、无线电、金属学、国情普查等5个特种研究所,“这五项研究事业,均系针对着国家迫切需要而设”。

在异常艰难的战争环境里,清华特种研究所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十分匮乏,科研人员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极其艰苦,同时又历经波折、几度迁移。但师生们克服重重困难,不仅以科研成果积极支援抗战事业,而且在推进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就。

在艰苦的战争岁月,清华师生通过持续不懈的科研工作不仅保护和发展了我国的学术文化,并且还支持和参与了抗战,他们以“刚毅坚卓”的精神坚守着自己的历史使命,为中国近现代科技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为我国的民族独立和学术振兴谱写了辉煌篇章!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0592 

邮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

邮编:100084

Copyright© 2002 - 2020 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 - vic维多利亚手机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