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日新 社科至善 赓续传统 再创辉煌
——纪念清华大学人文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成立30周年
●人文学院院长 刘石 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院长 彭凯平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传统根基深厚,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可谓中国近现代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一个缩影。
百年以来,清华前辈学人置身中华民族崛起的历史大潮和思想文化交汇的时代,学贯古今、会通中外、努力求索,为国家精神文化独立自主与传承创新砥砺前行,为中国现代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矢志不渝,也塑造了清华人文社科“天下情怀、科学态度、人文关怀”的独特品格。
今天,站在新时代的潮头,清华人文社科正以崭新的姿态继往开来。
一、追本溯源:万古江河滋水木,时代际会创辉煌
早在1911年建校之初,学校即开设有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课程。1925年,学校正式成立大学部,设立国学研究院。1926年,学校继续扩大该领域,分别设立了国文学系、东方语言学系、西洋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社会学系、政治学系、经济学系和教育心理学系等17个学系,清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日趋完善,一时间大师云集,宇内瞩目。后虽经烽烟战火,南渡北归,清华人文社科始终秉持传统,坚守本心。
新中国成立后,为响应经济建设对工程技术人才的急迫需求,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人文社科诸学科调整或合并到相关大学,清华大学转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
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新要求,着手复建文科。1993年12月,崭新的人文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正式宣告成立,标志着传承百年文脉的清华人文社科在新的时代真正复苏。新成立的人文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下设中国语言文学系、哲学与社会学系、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经济学研究所、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国际汉学研究所、教育研究所及艺术教育中心、外语系等多个专业机构,她的建立是清华文科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为清华文科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成长记忆:助一流大学建设,创人文社科新高
人文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成立伊始,适逢清华大学提出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思路与“三个九年,分三步走”的总体发展战略。学院乘势而上,根据学校有关文科建设“一是方向,二是质量”的要求,在“加强各学科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持续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不断丰富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课程建设、教学建设及学风建设”“强大科研与研究机构”等工作上励精图治,不懈进取。
到2011年百年校庆之际,人文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已聚集了一大批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教师规模超过250人。在专门史、科技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心理学、英语语言文学、中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政治经济学、国际关系学、高等教育学等领域均取得快速发展,并孵化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科实体学院。学科设置已涵盖了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和管理学、艺术学等全部文科学科门类,并涉足理学门类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
1993年到2012年间,人文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共招收和培养300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学院的多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北京市及清华大学精品课程。学院承担了大量各种级别与类别的科研课题,累计获得奖励200余项,出版各类著作600余部,发表论文3000余篇,成立了近40个专门科研机构,积累了宝贵的教育基础与学术财富。
2012年7月,为适应人文社会科学新发展的需要,学校决定在人文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基础上分别成立独立的人文学院和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人文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撤销建制,完成其光荣的历史使命。
存在了19年的人文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对于清华大学的发展和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使得清华大学再次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为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学科建设和思想文化的基础。人文学院、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的分别成立,则标志着清华大学为适应总体布局和发展的需求,更加重视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学科的不同特性,为学校人文社会科学迈向新的高度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三、人文日新:意义阐释和文化创新
人文学院2012年成立以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学校“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理念的指导下,提高站位、凝聚共识,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持续深耕,硕果累累。
学院坚持党管人才,在“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指导下,建立了一支倾心育人、潜心学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汇聚了一批在海内外学术界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知名教授和年轻学者。目前学院有教授69人、副教授53人、助理教授和讲师43人,还通过设立“贺麟讲席教授团”“金岳霖讲席教授团”等方式吸引多位海外杰出学者来校执教。
人文学院下设中文、历史、哲学、外文、科学史等5个系,6个一级学科,学科建制完备,师资力量雄厚。学院全体教师秉承前辈学人所奠定的优秀学术传统与教育理念,坚定“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自信,全面落实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育理念,持续深化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优化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专融合的核心课程体系,并积极投身“强基计划”,为厚植校园文化底蕴、支撑全校人才培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学院积极探索“本博贯通”的培养路径,严把育人过程关、质量关,提高学生全球胜任力,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学院目前有在校学生大约1200名,11年来共培养超过4000名本硕博毕业生,毕业生就业重点率、学术就业率位居学校前列,为国内外学术界、教育界持续输出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学院积极发挥人文学科在意义阐释和文化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自觉服务文化强国建设,设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等一批重大研究平台,承担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等一批重大项目,研究成果获得北京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第五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多届中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等奖等重要奖项,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列。
学院建有近30个研究中心或研究所,并创办多种学术期刊,有力推动了相关学术领域的发展,学院和学校的人文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
在丰富办学与教育交流方面,学院创办了多项有影响力的开放式学习平台,“观堂人文讲坛”系列学术讲座累计超过300万人次在线观看。与人文清华讲坛联合发起的“典读中国”系列活动,带领公众深度品读经典古籍,全系列内容观看超3000万人次,覆盖人群超过2.7亿人次,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学院还积极开展高水平对外交流合作,向世界传播中国思想与中国文化,传递中国人文声音,不断扩大相关学术科研与教学等各方面具体合作,极大提高了学院的国际影响力和学术声誉。
四、社科至善:中国话语与社会情怀
与人文学院同时成立的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继承了清华社科“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综合创新”的学术传统。11年来,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始终牢记党和国家的殷切嘱托,努力发挥“旗帜”“标杆”作用;勇担“扎根中国大地,创建社会科学的清华学派”的历史使命,突出“科学方法”“交叉创新”“中国话语”三个鲜明特色;坚持“社会情怀、科学精神”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强化立德树人,推进交叉创新,拓展国际视野,在学科建设、教师发展、学生培养等各方面努力进取,学院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升。
学院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正确的办学方向。以党建为引领,把不断强化办学方向共识、责任共识、师德师风共识作为“第一要务”,党建评估连续多年在学校位居前列。在人才引进与培养中不断强化人才的政治意识与责任意识,教师入选各类国家级人才计划的比例显著上升。
学院坚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谱写立德树人新篇章。大力开展社会科学大类培养模式改革,打通五大专业六个方向出口,形成“大类招生、通专融合”本科生培养体系;推进研究生创新成果评价和交叉学科培养,推进项目制和国际化办学,形成“应用驱动、学科交叉”硕士生培养体系;博士生生源质量显著提升,博士毕业生学术就业比超过七成,形成“质量优先、学术导向”博士生培养体系。启动新社科系列教材建设计划,陆续撰写和出版12本新教材。学院目前有在校学生1500余名,11年来共培养约3000名本硕博毕业生。深化“三全育人”,强化“五育并举”,社科学子踊跃参与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百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重大活动,彰显社会情怀。
学院坚持面向国家需求、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努力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持续推进学术立院、学术兴院,面向重大现实问题与理论问题,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数字治理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道义现实主义国际关系与大国外交理论、积极心理学理论与社会心态、人类认知与智能发展等方面取得突出的基础理论创新成果。先后承担4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30余项成果获教育部、北京市等各类奖项。发表出版论文2000余篇、专著130余部、主编教材著作译文译著近百部、20余项电子出版物、4项工具书、190余份重要研究或咨询报告。建立计算社会科学新分支,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获批成为教育部首批文科重点实验室。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立即启动心理援助公益项目,成为国家卫健委重点推荐的热线之一,疫情三年里紧急心理援助热线总拨打量超一百万次, 共进行危机干预980例。
学院持续创新机制,着力发挥各方力量共同促进发展,相继成立了以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等为代表的多个立足前沿、面向世界的学术科研机构,举办了“世界和平论坛”“计算社会科学联盟年会”“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等一系列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会议。
五、携手一家:面向未来,协力同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今年是人文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成立30周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上,抚今追昔,感慨万千。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这种伟大实践必将为理论创新、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人文日新,社科至善。展望新时代,清华人文社科学者深感责任之重大,任务之艰巨。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人文学院和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守“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综合创新”的治学理念,传承“人文日新”的优秀传统,涵育“社会情怀,科学精神”的文化品格,把高质量发展放在首位,勇担加快建设人文社会科学清华学派、再创清华人文社会科学新辉煌的使命,不渝传承、不息求索,亲密无间、携手同行,为学校开拓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