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在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2023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院长彭凯平为研究生新生们送上祝福和嘱托,并详细解读了社会科学的学科特点和使命,勉励同学们在新时代,不负社会科学的使命,坚守社会科学的价值,以社会科学的“天下情怀”做好社会科学这篇“天下文章”。
社会科学的天下情怀与天下文章
彭凯平
各位2023级清华大学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研究生新生同学们,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彭凯平,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的院长。
站在这里,向下看去。我发现一些熟悉的老面孔,那是从清华本科或者硕士毕业继续回到学校攻读的同学们。当然,更多的是新面孔。不过,此时此刻,不管是老面孔还是新面孔,大家现在都是不折不扣的清华大学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的研究生梯队新成员。所以,请允许我代表清华大学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向2023级研究生新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我喜欢把每年新生入学开学典礼称为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的“输血日”。2023级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共录取研究生254人,其中博士生95人,硕士生159人。国内学生来自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国际生来自等27个国家;研究生民族分布7个民族;男生110人,占总数的43%,女生144,占总数的57%。学生永远是大学宝贵的血液。因为有持续新鲜而高质的输血,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的肌体才变得越来越强壮。所以,也特别感谢大家选择把你们的学识与才华输入给我们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
这是一个特别需要社会科学的理性和年轻人激情的时代。全球治理格局正在产生重大变迁,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区域争端、冲突甚至战争此起彼伏,科技金融贸易能源合纵连衡各显神通;数字生活与工作方式极大的拓展,实体经济遭遇强劲挑战。当然,全球文明互信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也因为病毒肆虐遭遇了很大的重创。总而言之,这些困难与挑战都是需要后疫情时代所有人贡献智慧与行动来解决的。
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又该做点什么呢?
今天是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研究生同学的开学典礼。顾名思义,研究生就是要把研究放在首位。在《说文解字》中,“研”字左边是一块石头,右边是一个平台。其本义是细细的磨。而“究”的小篆字形表示一个人在洞穴里。同学们想一想,一个人在黑魆魆的洞穴里会做什么呢?一定要想尽办法找出去的方法。所以“究”字就有了穷尽办法之意。古希腊有一位大哲学家柏拉图,他在思考洞穴这个问题的时候,创立了关于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理念”学说,启迪了整个西方文明的思想范式。因此,大家现在知道作为一个研究生的任务是什么了吧。就是把知识细细的研磨,研磨到穷尽的地步,那就算基本合格了。至于那个洞穴,同学们可以选择图书馆,也可以选择教室或者寝室,甚至饭堂与体育场都行。不过,我觉得仅是这些“洞穴”还不够。我们研究社会科学的人,要有“天当被子地当床,山作枕头月作灯”的豁达。因为我们社会科学所关注的知识,不仅包括书本上总结出来的道理,更包括鲜活的人类生活的现实,包括人类的思维方式、心理过程、情感意志与相应的文化展现与人类的文明基因。从这个角度来说,整个世界就是我们的洞穴,我们就是那个洞穴里穷尽一生去揭示真理的泥瓦匠。
费孝通先生是我们清华社会学系的校友,也是中国最杰出的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为了科学地认识中国社会,费老一生都在祖国的山河大地之上不停的行走着。老先生的成名作《江村经济》正是其在深入研究自己的家乡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的调查后所形成的博士论文改写而成。我们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每年都会向同学们推荐一本好书,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乡土中国》是受推荐率最高的图书,也是最受同学们欢迎的著作。看过这两本书的同学可能会发现。书中并不刻意使用优美的文字,华丽的辞藻,变换多端的句式,反而是文风朴实、平铺直叙、实事求是。然而,在这样的文字面前,没有人会觉得费老先生的书土里土气,反而读了让人神精气爽,胸襟宽广,感情充溢。同学们可以想一想为什么?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费孝通先生80岁生日时,有人问他一生究竟要做点什么事?他回答说:“志在富民。”作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费老先生始终立足于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关心农民增收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农耕时代的老年、工业时代的壮年、信息时代的青年与数字时代的幼年。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无比的丰富,同学们所处的环境与所能接触的领域比费孝通先生年轻时的机会好得多得多。因此,我们有理由、有责任,在老一辈学人的精神滋养下,为现代化中国的发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写更大的一篇“天下文章”。而要写好这篇“天下文章”,同学们要更加深刻的理解社会科学到底是怎样的一门学科。
在人类的思想发展史上,有几次重大的思想范式的转变。每一次转变都塑造出一种全新的人类社会生活。第一次转变发生在二千多年前的轴心时代,以哲学为代表的人类理性的光芒从神性的笼罩中绽放出来,它为人类插上了飞向自由意志与寻求自我解放的翅膀。第二次转变发生在三四百年前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与工业革命时期,以科学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将人们从形而上学的荒芜中释放出来,它为人类形成现代国家并走向现代文明提供了无比绚烂的物质滋养。今天,我们这一代人似乎正幸运地见证人类思想范式第三次转变。这就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时代与传统现实社会交相辉映的新概念时代下人们面对传统的逻辑、真理、伦理、道德、文化与秩序所开始探索建构的全新思维。
著名畅销书作者丹尼尔·平克在其《全新思维》一书中写道,“过去,它属于某些具有特定思维的人,即编写代码的电脑程序员、起草协议的律师和处理各种数据的MBA。然而,事情正在发生改变,未来将属于那些具有独特思维、与众不同的人,即有创造性思维、共情型思维、模式辨别思维或探寻意义型思维的人。他们将会获得最大的社会回报,并享受到极大的快乐与幸福。”如果你也支持平克的说法,认为我们的生活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我们的社会正在从固态社会迈向流态社会,我们的思维正在从后工业时代迈向数字时代或者智能时代,那么我想告诉大家,这种新的思想范式正是来自于社会科学的贡献!
社会科学与纯粹的人文学科和纯粹的自然科学不太一样。简单来说,粗轮廓的学术研究大致分成科学研究与非科学研究两种。自然科学是最典型的科学研究,人文学科是典型的非科学研究,而社会科学是非典型的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特征是结论必须要证实或证伪。证实的叫真理,证伪的叫谬误,还没证出来的叫假说。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从科学视角来看,都是先提出某个假说,然后证实或证伪。假说的命运在科学家的眼中只有两个,一种命运是被证实而成为人类的暂时的真理,另一种命运是被证伪而被人类历史所抛弃。科学的精神不是钻事实是否正确的牛角尖,而是义无反顾的去证明。
非科学研究则正好相反。结论不能被证实,亦不能被证伪,而且可能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或者什么人都不太能。比如“神真的存在吗”“为什么你不爱我”或者“为什么李白的诗、梵高的画那么受人欢迎”等等。这些问题都无法证实或者证伪,也没那个必要。非科学研究最重要的作用是为人类提出问题、启迪思考与磨炼思维。宗教、文学、艺术、哲学、美学、伦理学等都属于这一范畴之中。
而非典型的科学研究却是社会科学的领地。它介入纯粹的科学与纯粹的非科学之间,是帮助人类的认知、情感与意志与现实世界与理念世界的事实、秩序与期待达成和谐的人文关怀与科学态度的结合体。它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热爱真理、探索未知、求证意义和建构幸福的桥梁。如果说科学不以务必正确而以务必实证为追求,人文不以肯定结论而以提出问题为追求,那么社会科学则恰恰是为人类能够运用正确的思维开启面向世界的智慧与关切不懈追求的态度。这种态度塑造了社会科学“社会情怀,科学精神”的价值观,特别对于后疫情时代所需要建构起来的全新伦理、秩序、道德与价值诉求,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以后疫情时代数字社会的崛起为例。数字社会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集体创造,而且可能是比以往任何集体创造都更激动人心的文明成果。数字不仅能够表达物品、财富,它也可以表达行为乃至思想。疫情破坏了人类原本的生活,却也无形中成就了数字时代的加速到来,今天,我们突然发现,人类已经不折不扣的走进了“数字文明”的深蓝。
然而,我们仍然需要意识到:数字本身没有任何感情,0与1能够表达情感完全是人类将自身的经验用算法赋予数字以规则。这意味着尽管数字能够对人类的感情与思想进行适当的表征,但是数字本身并不是创造者,它也代替不了人类的最深厚的情感与心灵。因此,当数字文明已成为一种新时代的号角,我们更应该为科学技术的无限繁荣给予某种来自于人类情感与心灵的砝码。我想,这个砝码,需要社会科学的精神与力量。
事实上,数字社会与现实社会永远不可能一分为二。正如人们的心灵与身体。无论哪一种人类历史,贸易与科技,善意与合作,自由与民主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善始于心,而行则大同,这其中的诸多规律更需要我们社会科学家以极大的勇气去积极探索。
那么我们要具体怎么写好这篇“天下文章”呢?俗语说,“心宁则智生,智生则事成。”这里,我给同学们几个写好大文章的的嘱托:
一、内不欺己,外不欺人。
清代金缨的《格言联璧·持躬》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特别看重君子之道。而做一个君子,首先就要有能力识别并且控制由于错误的思想所引发的妄念、妄动、妄言等不良行为。这是一个社科人能不能心怀真诚的标准。以真诚作为人生的基础,时刻警醒自己,那么这个人才能将立德、立志、立身、立命、立功、立业的人生逻辑完美的实现。所以,任何成功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而是经过生命锤炼后自然呈现。
二、 放情者危,节欲者安。
三国时代魏国的智囊桓范曾说过,“俭者节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节欲者安。”我觉得这句话很好的阐述了控制好心性并发展智慧的道理。桓范认为,放纵自己性情的人是危险的,节制自己欲望的人是平安的。虽然今天的时代与一千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大有不同,但是桓范的这句话对今天来说,仍然具有意义。面对越是复杂的社会环境与物质精神选择,就越需要定力与良知。不然,一步走错,就可能遗恨终身。在积极心理学中,节制是十分重要一项品格优势与美德,也被作为一种积极天性中的大智慧。社科人肩负着守护人类精神家园的重任,更需要从自身做起,为人类的理性与情感寻找到一条和谐共生的美好通途。
三、怒不过夺,喜不过予。
这句话是荀子在谈论修身时所说的。荀子在这篇文章中以大量的笔墨阐述如何去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荀子认为,一个君子的良好品德可以感召世人,可以在任何环境下做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情。但是成为君子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被情绪所左右。比如,遇到坏事就憋屈的要死,碰到好事就张扬的要命。在荀子看来,这种情况下基本上就离君子远矣。用今天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人距离精神错乱已经很接近了。孔子也曾对弟子强调过,一位正人君子要做到像颜回那样的“不迁怒,不二过”。社会科学联结着理性与情感,社科人也应该是情感与理智的优秀驾驭者。这样,我们做天下文章时,才能够既饱含感情,又理性科学。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我们特别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我们也十分崇尚合作与包容、勤奋与谦让,这是我们血浓于水的文化基因,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文化追求与文化气质。这种文化气质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其对世界与人生具备长久的温暖与保护,在创伤中获得新的成长,在纷乱中梳理新的路径,在不安中发现新的幸福。我希望我们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的学生有一种“天下情怀”来研究人类的健康、合作与幸福,并借由科学与人文的力量更大程度地去推动人类面对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释放更多的智慧与善意。
我也希望,我们的学术、科研与教育要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人类全面的福祉服务提高到显著的位置上来。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导向的积极的教育要能够让我们所培养的大学生“上得厅堂还能下得厨房”,能与世界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接轨——“高端大气上档次”,也能沉浸于乡野挖掘事实——“烟熏火燎接地气”。这样的学习、科研与教育才会既有温度又有高度,既坚持本色又多元开放。
我更加希望,我们的同学能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学业,人生和我们生活的社会、国家与世界。创建积极而丰盛的人生对于任何一个地球村的人来说,都是无比重要的期待与努力方向,也必将是推动人类战胜困难、不断前行的终极动力。
同学们,你们是党的二十大召开后第一批清华社科研究生,也是后疫情时代第一批自由呼吸的研究生,希望你们不负社会科学的使命,坚守社会科学的价值,以社会科学的天下情怀做好社会科学这篇天下文章。
再次祝贺同学们开学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