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通知公告 更多…
蔡曙山:我与清华文科的缘分

2022-10-13

我与清华文科的缘分

蔡曙山

来清华22年了,往事历历在目。讲几件与清华文科发展有关的往事。时间还得从新世纪的第一年公元2000年说起……

也是静极思动,动极思静之故吧,新世纪的第一年,我忽然动了念头,想离开我服务已经10年的中宣部全国社科规划办,到大学去。

到哪里去呢?当然是北大或者清华。据我当时的学术背景和行政工作经历,去这两个学校应该都没有问题,因为那时我已经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了多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1-8 在最高党媒《人民日报》发表有影响的社科管理论文,[9] 并出版了有影响的学术专著《言语行为和语用逻辑》。[10] 当时我的职务是中宣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规划处负责人,参加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制定,负责组织每年社科基金项目的评审工作。

去北大还是清华?这时我的博士生导师、终生的师友、中国著名逻辑学家、中国逻辑学会会长周礼全先生对我说:去清华。

周先生自己就是清华人,他的导师、学术泰斗、著名逻辑学家和哲学家金岳霖先生也是清华人,[11] 因此周先生对清华有极深的感情。师命难违,于是我决定去清华,并向清华发出我的申请。接到我的邮件的是时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主任的万俊人教授。说来奇巧,俊人教授当时也在物色逻辑学科带头人,据说国内已有多人报名,毕竟是清华,何愁无人?同是“楚才”的万教授求教于同乡周礼全先生,周先生答曰:当然是蔡曙山。因此,我的“投名状”马上就被受理了,并且可能已经“上达天听”。因为电话联系我的,竟然是清华大学主管文科的党委副书记、清华大学人文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院长胡显章教授。胡老师先约我面谈,他平易近人,眼界高远,谈吐自如,令人如沐春风。第二步胡老师让我发一个简历成果清单给他。看了清单以后,胡老师以清华严谨的作风对我说,请我把成果的原件拿来给他们看一看。据说有人质疑,蔡曙山在中宣部做的是行政管理工作,怎么可能写出那么多高水平的论文,甚至出版了专著,成果甚至超过清华的教授?怀疑有理。某天下午我去了,成果原件装了满满一箱。接待我的除了胡显章教授,还有人文学院副院长李强教授、哲学系主任万俊人教授等几人。打开箱子一看,他们全都满意地笑了。这样,我来到了清华大学,任清华大学文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学术户口落在人文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哲学系和科技哲学所,前者后来划归人文学院,后者划归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因为原来就有教授职称,来清华学术职称定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我与清华文科和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的缘分由此开始。

我在清华20多年的工作,可以分为前后两段,前一段以文科处的科研管理和学科建设工作为主,后一段以自己负责的清华大学的认知科学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为主,两段工作内容上有所交叉,但条理很清晰。作为清华大学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这项本职工作则贯穿于我在清华的全过程。由于篇幅所限,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就不涉及了,本文只讲文科处的管理工作和建设清华大学认知科学两件事。

一、清华学堂:文科处的难忘往事

进了清华,我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在清华的这段经历竟然与清华的历史发生了关联,这个关节点就是清华学堂,它是清华大学科研院和文科处最早的办公地点。

清华学堂是清华大学的前身,也是清华大学地理中心的一座建筑,清华学堂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留美预备学校,这是一座美仑美奂的建筑,空间无比高大,二楼清一色原木地板。整橦楼不论外观还是内在,都给人一种十分厚重的历史感。清华学堂位于二校门北侧,二校门就是早期清华大学的校园边界,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大学才扩展为现在的范围。

1. 清华文科背景

在清华大学的前五年,我的主要工作是担任文科处长,办公地点在清华学堂二楼,处长办公室在二楼朝南的第二间,早八晚五,上行政班。每天走进清华学堂时,心里浮现当年胡适们参加留美考试后,在楼前挑灯看榜的印象,有一种历久弥新的历史感。我的办公室从上班到下班,从不关门,院长和教授们可以随时到办公室找我办事或谈话。

清华大学的理工科由校长领导,文科则由党委书记领导,我对此非常认同,当时觉得这种分工简直就是清华“又红又专”精神的体现!我与历任党委书记、文科领导小组组长都相处很好,得到他们的全力支持。

那时的校长是王大中院士,书记是贺美英教授。我与王校长的工作往来下文再说,现在先说我们文科处的顶头上司贺美英书记。

我与贺美英书记可以算得上是两代人的情谊。贺美英老师(我来清华时,胡显章老师告诉我,清华大学不称职务,都叫老师,说这是清华的文化)是北大教授贺麟先生的女公子,贺麟先生是北大哲学系教授,著名的黑格尔专家。对我们这些哲学人来说,那就是泰山北斗。贺先生和我的博士生导师周先生年青时是同事和好友,周先生告诉我说两家人曾经是邻居,两家的孩子从小一起长大。我第一次见到贺美英老师就自报家门,说我是周礼全先生的学生呀。贺老师听了非常高兴,忙问周先生可好?一下子我就觉得和贺老师特别亲近,本来贺老师就平易近人,没有架子,走在清华校园里就像一位普通老师。听说有一次贺老师在校园里骑自行车竟然被一位学生撞倒在地上,旁边的老师赶忙上前把贺老师扶起来,学生却早已扬长而去。听了这个故事,我当时觉得心理酸酸的,清华的学生大概真的以为他们是天之骄子,在校园横冲直撞,撞倒老师也不管。这样的事情我后来也遇到过,只有叹气。不过这个故事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贺老师平易近人,师德高尚。

清华文科这个名称我到清华时感到陌生。因为我在全国社科规划办公室工作时,曾经参与讨论过“与自然科学相对应的其他学科的总称应该是什么”这个问题。当时我们提出的答案有两个:文人社会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前者完整的称呼其实应该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这个称呼是符合国际学科规范的,教育部社科司应用这个称呼,他们所设立的基金项目就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后者强调哲学高于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指导地位。后经领导审定,采用“哲学社会科学”这个名称,并一直沿用至今。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管理的科学基金称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相应的基金项目称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清华大学把与理工科对应的其他学科统称为“文科”,我开始觉得挺不适应,后来才知道这是有传统的。清华大学建校之初,设文、理、法三科,其中的文科就涵盖了前面所说“人文社会科学”或“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部学科,名称不同,内涵则一。

所以,清华文科指的是清华的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语言学、美术学和艺术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前五个属于人文艺术学科,后四个属于社会科学。清华大学文科学院基本是按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设立,设立的文科学院有:经济管理学院(1984)、人文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1993,其中哲学系2000)、法学院(1999)、美术学院(1999)、公共管理学院(2000),新闻传播学院(2002)。2000年我到清华大学,亲身经历和见证了美术学院、公管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几个学院的建立,后来又经历了人文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分为人文学院和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

2. 贺美英书记:我们给你撑腰!

2000年以前,尽管清华大学文科已有相当的规模,但在承担的科研项目、取得的科研成果(包括基础性研究成果和重大应用性研究成果)、学科建设(包括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基地建设)等多项可比指标上远远落在同样规模的国内综合性大学之后。例如,每年一评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每年约2-3项,高校排名几十位以后;国内学术期刊发文量全国高校排名100位以后;教育部重大研究基地仅1家,北大、人大均为10多家。

面对这种情况,文科处要不要抓管理,怎样抓管理?

经过国内广泛调研,我们提出以抓多项可比指标为目标的“清华大学文科科研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五大类30项指标(如下表)。

清华大学文科科研业绩考核指标体系

指标类

考核项目

I 基本评价

1.代表性学术著作(1部)

2.代表性学术论文(5篇)

II 公共服务

3.现任学术职务

4.学术兼职

5.国内外学术机构职务

6.现任学术管理职务

III 科研项目

7.国家项目

8.国际合作项目

9.省部级项目

10.横向经费项目

11.校(院)级项目

12.个人研究项目

IV 科研成果

(著作类)

13.学术专著

14.译著

15.教材

16.编著(古藉整理、校注)

17.作品、创作、设计

18.其他著作

IV 科研成果

(论文类)

19.国际权威期刊论文

20.国内权威期刊(30种)论文

21.国内重点期刊(60种)论文

22.CSSCI收录期刊(约420种)论文

23.国内一般期刊(包括正式出版物、会议论文集)论文

24.国际学术会议论文

25.报纸理论文章

V 成果奖励

和应用

26.国家级奖

27.省部级奖

28.图书奖

29.校(院)级奖

30.其他奖

在制定指标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争论。中华读书报发表文章“大学人文学科‘量化’管理引发争议”,我当即著文反驳:“论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兼析《中华读书报》的不实报道及其错误观点”。[12] 贺美英书记了解这些情况后高兴地对我说:“干得好!就按照你的想法干!我们给你撑腰!”

清华大学文科处、清华大学人事处联合发文《清华大学文科科研岗位设置暂行办法》,以科研业绩评价指标为附件,下达执行。此后,清华文科的业绩和各种重要指标有了明显增长。1999-2004年清华大学文科各项科研指标增长情况如下表。

1999200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增长情况表

年度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项数/高校排名

3/35

7/15

11/14

14/9

17/8

17/8

2004年,在985二期工程建设中,我校文科强调突出多学科交叉的优势,注意以我校的理工科优势学科促进文科发展。经过精心组织,加强科学论证,最终以6个A级、1个B级的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财政部的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评审,它们是:现代管理与技术创新、中华文明与文化研究中心、社会与法治研究中心、文化产业研究创新基地、艺术与科学创新基地、认知科学创新基地、科学技术与当代中国研究创新基地。此轮评审,我校与北京大学的6A1B、中国人民大学的7A1B基本持平,改变了我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长期落后的被动局面。

据当年武书连课题组完成的《2004中国大学评价》,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居全国高校第9名,A+/557。在社会科学的7个学科门中,经济学第15名,A/380;法学第7名,A/361;文学第13名,A/487;管理学第3名,A++/491。

又据中国青年报与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联合开展的“中国大学评价”《中国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报告》,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竞争力居全国高校第7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最具有竞争力的10所大学依次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中山大学。这是我校文科科研迄今为止获得的最好排位。

学校充分肯定文科建设和发展取得的成绩,当时的党委书记、校文科工作委员会主任贺美英教授说:“清华文科这几年的成绩是抓出来的!”

2.“二胡”演奏清华大学文科美好乐章。

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简称文科处)是清华大学文科工作委员会的日常办事机构,清华大学文科工作委员会主任贺美英教授,两位副主任主管文科的校党委副书记胡显章教授和副校长胡东成教授。当时清华文科的院长和教授们开玩笑说,“二胡”演奏清华文科的美好乐章。我相当欣赏这种说法,也与这二位不平凡的领导一起演奏这美好乐章。

要说这二位胡老师也着实了得!这二位领导虽说都是理工科背景,那文科的素养恐怕非一般文科教授可比。两人都是琴棋书画皆精,显章老师一手漂亮的行楷书法,当时清华的一份报纸“文苑”二字即为显章教授所题,人文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的书法展览比赛均有胡老师墨宝供大家学习欣赏。我也喜爱书法,深知显章老师的书法功力非童子功不可得也。东成老师的才艺据说是拉得一手专业水平的小提琴,只可惜我无缘得闻。他还有一本领是课讲得特别好,深受学生欢迎,后来以教务处长之职升任副校长,以理工背景来掌管全校文科,你不得不服!其实当时清华校领导中,贺美英老师、胡显章老师、胡东成老师、龚克老师都是家学渊源深厚、妥妥的文科大师!记得有一次我问贺老师,您父亲贺先生泰山北斗,家里那么多哲学书,您为什么不继承父业学哲学呢?她笑笑对我说,我们年青时候不喜欢文科,认为学习科学技术才能更好地报效国家!想想也真是这样!中国早期的科学家们大多数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熏陶出来的,有了这个基础,再去学现代科学技术,所以才能成为大师啊!

我任文科处长时,经常是二位胡老师耳提面命,亲自交待、布置工作,却总是让我感到的是一位科学家和学者那样的理性、睿智和严谨,而不是领导的发号施令。因为我在中宣部机关的行政工作经验,办理公务时我总是习惯于用文书的形式进行请示和汇报,待书记、校长批示后再下达执行。记得有很多次,当我把办件呈送给他们审批时,他们总是说,曙山哪,你写的文件我就不看了,你告诉我在那里签字就行了!

这是何等的信任!我之前在中央机关做过处长,之后也在一些大学做过院长,真的从来没有见过像清华大学这样不把自己当领导的领导!我想这就是清华大学吧。

我很庆幸自己有这段清华大学首任文科处长的经历,清华大学这个舞台让我从中宣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规划处长时形成的有关人文社科管理的思想理念得到了很好的实验和发挥,这在人的一生中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啊!

3.参与国内人文社科评价系统的制定。

我任清华文科处长时,还积极参与国内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系统的制定。2000年,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对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进行鉴定,本人应邀参加鉴定会。在充分肯定CSSCI的重要性和已取得成绩的同时,提出三条建议:第一,成立由国内若干所高校的科研处长或文科学者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负责制定系统标准、评选来源期刊、发布重要信息,使标准的制定与系统的制作相分离,“裁判员”与“运动员”相分离。今后要做到系统管理专家化,系统制作专业化。在这次鉴定会后,成立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6所大学有关人员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第二,对来源期刊实行动态管理,按照影响因子每年重新评选来源期刊。过去有很多部门如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文献中心、北京大学图书馆都做过中文核心期刊,但由于来源期刊固定不变,不能正确反映各种期刊的动态变化,时间一长,就逐步失去了期刊的客观性与合理性,也就失去了核心期刊的意义。第三,要超越南京大学、超越江苏省、超越高校。CSSCI设在南京大学,但要超越南京大学;CSSCI在江苏省,但要超越江苏省;CSSCI是教育部委托做的,但它不能仅仅代表高校,而是要超越高校,因为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五支基本的队伍,亦称“五路大军”,这就是高校系统、社科院系统、党校系统、党政系统和军队系统。CSSCI要超越高校,得到“五路大军”的普遍认可。为此,大学学报入选数量要加以限制,不能超过30种。这些意见都得到了采纳。在这个会上,我还提出人文艺术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要质量并重,并提出“代表性学术成果作为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重要指标”的思想,也得到大家的充分肯定。那时教育部社政司开会,总是由清华大学文科处首先发言。记得有几次全国高校文科管理工作会,由袁贵仁部长主持,他讲完话让大家讨论时总是说,请清华大学先说吧!

4.全国高校文科发展研讨会

在那几年,由清华大学文科处主办的“全国高校文科发展研讨会”也是一个重要的看点,这是曾经引领全国高校文科发展的重要会议。

2003年12月26至27日,由清华大学文科处倡议并组织的首届“大学文科发展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助理欧阳康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刘大椿教授、武汉大学校长助理陈广胜教授等以理工科大学为主的近20所全国重点大学的学者和科研管理工作者4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教育部社政司司长靳诺同志积极参与策划和组织本次会议,并在大会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胡显章教授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讲话,清华大学文科处处长蔡曙山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教育部社政司科研处、《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等学校和单位的代表作了大会发言,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术界》杂志社、《科学中国人》杂志社等学校和单位的代表在分组讨论中也作了小组发言。

2004年6月19日,第二届中国大学文科发展研讨会在江西省新亚职业技术学院召开。会议主题是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研讨高校如何落实中央文件精神进一步促进大学文科发展。

本届研讨会由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处、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联合主办,江西新亚职业技术学院承办,大会开幕式由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武克敏教授主持。教育部社政司靳诺司长作题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促进大学文科发展”的书面发言。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蔡曙山教授、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程郁缀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处处长郝立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周作宇教授分别作了发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南大学、福州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东南大学中国民用航空学院、西南石油学院、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大庆石油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长安大学、江汉大学、对外经贸大学、湖南大学、吉林大学、浙江树人大学、川北医学院、北京交通大学、华南师大、西南政法大学、山西大学、东北工业大学、青岛大学、黑龙江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西安理工学院、西安思源职业学院、黄河科技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燕山大学、江西新亚职业技术学、院等50余所高校的校领导或文科处、社科部、社科处、科研处、文科办、科技处领导和文科教育教学专家学者以及上海社科院、黑龙江省科技处、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学术界杂志社、科学时报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共150余人出席了大会。《科学中国人》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促进大学文科发展”为题,报道这次盛会,并选登了部分会议发言。

第二届全国大学文科发展研讨会后,我去哈佛大学访学一年,回清华后担任教育部985重大创新基地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创新基地主任,不再担任文科处长,全国大学文科发展研讨会这个很好的品牌也就无疾而终了。

那个时期,可以说清华大学的文科管理的理念一度引领着全国高校文科发展方向。担任清华文科处长期间,我发表了《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和社会科学评价》、《代表性学术成果作为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评价指标的意义——兼论CSSCI的科学评价功能及其发展方向》、《让中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走向世界》一系列关于人文社科管理和评价的论文,[13],[14] 在国内人文社科管理和成果评价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些论文至今仍然被引用。

5.清华文理工大交叉和认知科学建设

回顾担任清华大学文科处长5年来,除了上述的那些往事,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我作为清华大学这所著名的以工科见长的大学的文科处长,极力倡导并推进文理工交叉融合,积极探索在理工科的背景下建设和发展文科的道路,这在当时全国范围内理工科大学建设文科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此外,我在清华大学文科处长任上,有两项工作值得一提。一是教育部985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工程,清华大学文科实现了赶超;二是创建清华大学认知科学,此后引领中国认知科学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先说说第一件事,第二件事留待下一部分专门说。

教育部985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制定规划时,我被邀请参加教育部社政司的规划讨论会,社政司询问关于基地建设项目的原则和宗旨,我当时建议说,这样级别的创新基地建设,应该支持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因为这样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是某一个学科自身无法实现的,学校甚至省部级的研究项目也无法支持这样的发展。至于什么是学科交叉,我提出应该是至少两个学科部类之间的交叉,而不仅仅是某一学科内部的交叉。我以当时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六大学科综合交叉的认知科学加以说明。我的建议得到采纳。在其后下达的文件中,就是以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为目标,甚至还以清华大学文理工大交叉的认知科学创新基地建设为例加以说明。后来文科处按照学科综合交叉的原则组织申报,突出我校文理工大交叉的优势,最终以6 A1B(6个A级1个B级)的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985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评审,与北京大学的6A1B、中国人民大学的7A1B持平,改变了我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长期落后的被动局面。

在985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中提出的新兴交叉学科建设这个目标和清华大学985基地建设的做法,可以说是发学科交叉之先声,开学科综合之先河。2020年,国家多个职能部门和科研主管部门包括教育部、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出台重要政策和重大举措,倡导学科交叉和综合发展,此时距清华做学科交叉综合已近20年矣。清华大学当时以文理工交叉为特色的文科建设在走全国前列,这是有目共睹的。

二、不做认知科学,不能称为世界一流大学

1998年5月北京大学100周年校庆时,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随后,清华和北大这两所国内一流大学行动起来。

我正是在这个关节点上进入清华大学的。在进入清华大学之前,自己从事逻辑学和语言逻辑方面的研究,从对乔姆斯基(Noam Chomsky, 1928-)、塞尔(John R. Searle, 1932-)、莱考夫(G. Lakoff, 1941-)这些世界级的语言学家和语言哲学家的研究中发现,一个新兴交叉学科正在世界范围蓬勃发展,这就是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

在此之前,中山大学逻辑学专业在申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时,教育部社政司张保生处长和中山大学逻辑学专业负责人鞠实儿教授曾到中宣部全国社科规划办公室就如何设置学科专业征求我的意见,我根据国外逻辑学的最新发展,建议设为“逻辑与认知”研究基地,2000年9月,获批成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作为全国社科规划办公室规划处处长,在进入清华大学之前,我已经有了对国际国内认知科学发展较深入的了解。

1.王大中校长:干!

作为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首任处长,到清华大学的第一件事就赶上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大讨论。校长王大中院士率领全校部分院长和中层干部访问欧美,寻求“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答案。当时全校工作似乎只有一个中心: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并组织系、院、学校各个层次的大讨论。

当时大部分人的想法就是如何把原有的学科建成一流学科,把原有的院系建成一流的院系,从而把清华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我根据自己在全国社科规划办公室对国内外学科现状的了解,及对认知科学这个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预测,向主管科研的副校长龚克教授提出创建清华大学的认知科学的建议。仅仅两天以后,龚校长给我答复:准备安排您和王校长面谈一次,你要用几句话说服王校长,让他支持建立和发展这个学科。

用几句话说服校长同意干这件事,这个挑战太大了!我当时立刻想起《现在可以说了》(Now it can been said)这本书中所说的美国曼哈顿计划的故事。当年为了说服罗斯福总统批准制造原子弹的计划,特地请总统的个人好友去说服他,这位先生与总统共进早餐时用两句话就把事情搞定。“总统先生,拿破仑原来是可以赢得那场战争的,但他失去了这个机会”(指英法大海战,法国人可以制造出铁船,用来撞沉英国的无敌舰队。拿破仑听了哈哈大笑,说铁怎么可能浮在水上呢)。他又说:“现在我们也有这样的机会,一颗炸弹就可以摧毁一座城市!”总统听完这两句话一拍桌子:干!后来就有了美国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

我决定用同样的方式来说服王校长。我说:“王校长,21世纪有两个学科将会改变世纪的面貌,改变人类存在的方式,甚至改变物种!(《Converging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Human’s performance》)”我又说:“这两个学科就是基因科学和认知科学。美国为此制定了两大科学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和人类认知组计划……”。因为在此之前清华已经引进程京教授做基因芯片研究,王校长听者有心,一拍桌子:干!于是我受命组建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团队。

2.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团队的教授和朋友们

清华大学认知科学组建之初,一切按国际一流水准进行。下面是当时组建的清华大学文理工大交叉的认知科学结构图。

创始人:蔡曙山、傅小兰、杨英锐、江铭虎、张刚

团队成员:第一级(院内核心):蔡曙山、江铭虎、李学勤、张寅生、樊富珉、李虹、王巍、尹莉、郑美红、衣新发、白晨;第二级(校内紧密):应明生、马少平、张小军、孙茂松、杨士强、高上凯、高小榕、洪波、杨小璐;第三级(国内友好):傅小兰、沈家煊、周昌乐、罗劲:第四级(国际合作):塞尔(John R. Searle)、杨英锐、张建伟。

团队成员来自清华大学人文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医学院、信息学院,体现了清华大学文理工学科完备交叉综合的特征,同时与中科院心理所傅小兰教授(所长)团队、中国社科院语言所沈家煊教授(所长)团队以及世界著名语言和心智哲学家、美国国家总统奖获得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塞尔教授、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认知科学系终身教授杨英锐教授、德国汉堡科学院院士、汉堡大学张建伟教授等组成强大的国内国际合作团队。清华大学认知科学的规划和策略如下图所示。

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团队成立之初,就研究了“多学科交叉,全学科覆盖”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针,是中国第一支“多学科交叉,全学科覆盖”的认知科学团队,区别于国内其他单学科的认知科学团队。

团队成立后的第一战役是以本团队的阵容,由蔡曙山教授带领,参加教育部985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申报,在全国的竞争中,获得“985认知科学创新基地”项目资助,成立“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2004)。

此后是一系列的组合拳,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团队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1)蔡曙山任国际符号学研究会执行理事(Council Member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emiotics Studies, IASS/AIS, 2004-2007);(2)国际符号交际学院会士(Fellow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ology Institute, ICI, 2005至今);(3)主办第13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蔡曙山任组委会第一副主席(First Vice-Chairman of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13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逻辑学和科学哲学最高级别的会议(四年一届的序列会议),半个多世纪以来第一次在中国召开;(4)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历史和科学哲学联合会下属逻辑学、方法 和科学哲学协会协理(Assessor of International Union of History & Philosophy of Science/ Division of 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IUHPS/ DLMPS, 2007-2011);(5)邀请国际知名认知科学领军人物塞尔教授访问清华大学,主讲清华论坛。这一系列的高层次国内国际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使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团队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认知科学团队。

2004年我去哈佛学认知科学,参加了乔姆斯基的暑期学院,向这位饮誉全球的语言哲学大师、认知科学的领袖学习语言学、语言哲学和认知科学,研读了他的语言学著作和论文,并与他一起讨论语言认知问题。

2007年,我到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拜访塞尔教授并向他请教心理学和认知科学若干问题,事后发表《关于哲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12个问题与塞尔教授的对话》。[15]

2007年,我接受《科学时报》记者温新红采访,发表《我们离世界一流大学有多远》,[16] 提出“不做认知科学,不能称为世界一流大学”,这个口号影响深远。据说,国内很多大学要做认知科学均以此为论据。其后,“我们离世界一流大学有多远”成为热门话题,国内不下数十家媒体发表访谈,讨论这一问题,对促进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清华大学心理学复系,我参加复系的各项工作。

2009年至今,清华大学和《科学中国人》联合举办全国认知科学会议,每年一届,至今已是第十四届;2016年以后,同时套开中国与世界认知科学会议,亦是每年一届,至今已是第八届。关于这两个重要会议,下文将专门论述。

3.告别龚校长时,我们哭了

清华大学的文科建设,特别是认知科学建设,必须向当时的主管科研副校长龚克教授表达敬意和感谢。

龚校长虽然是理工背景,但他有极深的人文社科家学渊源。父亲龚育之曾任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央党史研究室常务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母亲孙小礼,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自然辩证法专家,专攻数学史。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他显得一身儒雅,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他是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电工电子系通讯与电波传播专业博士,回国在清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历任电子系党支部书记、系副主任、系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清华大学科技处处长,1999年起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当时文科处下属科研院,与科技处合署办公,龚校长是我们的顶头上司,工作往来很多,对他的文理工兼通的知识背景,我感到十分亲切,也非常敬佩。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团队的建设是由他亲自促成的,也是由他直接领导的,因为他懂得这个文理工大交叉的新兴学科。我刚到清华大学工作时,仍然居住在万寿路甲15号中宣部的宿舍,龚校长的父母也住在万寿路中央机关大院,我们两个院子紧挨着。有几次下班,龚校长坐我的车回去看望父母,我很奇怪校长没有公务用车,同时也感到非常亲切,路上有很多无拘无束的交谈,现在回想起来真是难得的缘分啊!

2005年我从哈佛回来,卸任文科处长一职,专心做认知科学基地和中心的工作,清华大学的认知科学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势头强劲。我们大家都憋着劲要大干一场。这时,龚校长调任天津大学校长,我和团队成员隐约感到某种不安。在告别晚餐上,我们大家与龚校长拥抱辞别时,我们都哭了。稍后,贺美英书记、王大中校长和演奏清华文科华美乐章的“二胡”也都相继退休,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团队虽然没有解散,也只能在秋风秋雨中艰苦生存了。

4.全国认知科学会议暨中国与世界认知科学大会

认知科学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美国创立,到21世纪初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基地和团队建立,认知科学在中国仍然是没有户口的学科。在学科缺失的情况下,如何推进清华和中国认知科学的发展?除了做好我们自己的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之外,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从2009年开始,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团队联合科学中国人杂志社,每年一届召开全国认知科学会议,自2015年开始,同时召开中国与世界认知科学国际会议。中国科协主管的科学中国人期刊每届都对会议进行报道,在国内国际产生了重要影响。历届认知科学会议简况如下表:

历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暨中国与世界认知科学会议简表

名称

主题

科学中国人报道

地点

时间

第一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

综合的时代

综合的时代:认知科学的发展及其影响

南昌,

江西城市职业学院

2009年5月9-11日

第二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

认知科学的发展及其影响

第二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取得积极成果

重庆,

西南大学

2010年10月30-31日

第三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

认知科学的学科建设

继续推进多学科认知科学研究

北京,

清华大学

2011年10月15-16日

第四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

认知科学的重大理论与应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教育改革

推进认知科学领域的跨学科研究

杭州,

浙江大学

2012年10月20-21日

第五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

认知科学:人类思维的探索及成果

认知科学与人的发展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13年10月19-20日

第六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

中国人的思维与认知方式:语言与符号

认知科学与人的发展

贵阳,

贵州民族大学

2014年10月18-19日

第七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暨第一届中国与世界认知科学国际会议

人类的心智与认知

探索语言与人类认知的奥秘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

2015年10月17-18日

第八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暨第二届中国与世界认知科学国际会议

人工智能与人类心智

全学科探索心智

五层级研讨认知

成都,

成都大学

2016年10月22-23日

第九届全国认知科学大会暨第三届中国与世界认知科学国际会议

认知科学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

聚会贵州民族大学

迎接认知科学春天

贵阳孔学堂

2017年10月21-22日

第十届全国认知科学大会暨第四届中国与世界认知科学国际会议

语言、思维、文化——高阶认知的理论与应用

廿载认知齐襄力

十度春秋铸辉煌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

2018年10月27-28日

第十一届全国认知科学大会暨第五届中国与世界认知科学国际会议

认知科学的理论与应用

认知科学成果卓著

学科建设成就辉煌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

2019年10月26-27日

第十二届全国认知科学大会暨第六届中国与世界认知科学国际会议

认知科学与学科交叉综合发展

认知科学沐春风

学科交叉创辉煌

北京,

清华大学

2020年11月14-15日

第十三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暨第七届中国与世界认知科学国际会议

认知科学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

认知科学理论创新 认知教育成果斐然

北京,清华大学主会场

腾讯会议线上

2021年12月12日

5.建立科学理论,创新学科体系

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创建至今已经20余载,所取得的成绩在于团队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可用“坚忍不拔”、“锲而不舍”8个字来形容。

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和丰厚积累,我们在科学理论上建立了原创的“心智进化论”和“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并以此科学理论为基础,创新了认知科学的学科体系,使认知科学从交叉学科转变为单一学科。认知科学的创新理论和学科体系体现在蔡曙山的新著《认知科学导论》中。[17]

2015年,团队负责人蔡曙山教授联合首都师范大学周建设教授团队、贵州民族大学张学立教授团队、中山大学鞠实儿教授团队,以“语言、思维、文化的高阶认知研究”为题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并获得成功(15ZDB07)。2017年中期评估评为优秀,并获得滚动资助,目前已经产出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2018年,《科学中国人》发表蔡曙山、傅小兰、杨英锐、张刚联合署名文章《廿载一觉认知梦,十年辛苦不寻常》,回顾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创建发展的过程及取得的一系列成果。

6.她在丛中笑

2020年,中国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纷纷出台重大政策和举措,推动我国交叉学科和新文科建设。一时间,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纷纷建立认知科学和相关交叉学科,如山花烂漫。创立于20年前,以“全学科覆盖,多学科交叉”为学科特色,今天继以“多学科交叉,五层级贯通”为科学宗旨的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如早春开放的一朵迎春花,在万花从中露出了她的笑脸。


[1] 蔡曙山:一个与卢卡西维茨不同的亚里士多德三段论形式系统,《哲学研究》,1988年第4期。

[2] 蔡曙山:词项逻辑与亚里士多德三段论,《哲学研究》1989年第10期。

[3] 蔡曙山:命题的语用逻辑,《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4] 蔡曙山:量化的语用逻辑,《哲学研究》1999年第2期。

[5] 蔡曙山:逻辑学与现代科学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6] 蔡曙山:论哲学的语言转向及其意义,《学术界》2001年第1期。

[7] 蔡曙山:论数字化,《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8] 蔡曙山:哲学家如何理解人工智能,《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11期。

[9] 蔡曙山:从处理好几个关系看社科规划,载1999年3月18日《人民日报》。

[10] 蔡曙山:《言语行为和语用逻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2000年重印。作者改进了英、美著名语言哲学家奥斯汀(J. L. Austin)、塞尔(John R. Searle)等人的工作,建立了语用逻辑形式系统,并将其应用于计算机语言和行为的分析。这项研究受到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科学国家总统奖章获得者、著名语言哲学家塞尔的赞誉。本书被University of Alberta Libraries等美国和加拿大一些大学图书馆列入“语言学和哲学”(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类推荐书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表该书书评。本书被国家图书馆、国内各大学图书馆和香港、台湾地区各大学图书馆收藏,被国家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选为浏览书目,并入选哲学·心理类常备书架(Standing Bookcase)。

[11] 蔡曙山:一生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金岳霖先生的理智和情感,《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12] 蔡曙山:论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兼析《中华读书报》的不实报道及其错误观点,《学术界》2001年第12期。

[13] 蔡曙山. 科学与学科的关系及我国的学科制度建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2(3): 79–80。

[14] 蔡曙山. 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和社会科学评价,合肥:《学术界》,2002(3): 7–20。

蔡曙山. 论我国大学文科的发展阶段及办学理念,《学术界》,2004年第1期,7–25。被引29次。CSSCI。

蔡曙山. 代表性学术成果作为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评价指标的意义--兼论CSSCI的科学评价功能及其发展方向,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第208–220。被引26次。

蔡曙山. 让中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走向世界,长沙:云梦学刊,2004年第4期。CSSCI。

[15] 蔡曙山:关于哲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12个问题与塞尔教授的对话,《学术界》,2007年第3期。

[16] 温新红、蔡曙山:我们离世界一流大学有多远?《科学时报·大学周刊》2007年12月11日。

[17] 蔡曙山:《认知科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版。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0592 

邮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

邮编:100084

Copyright© 2002 - 2020 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 - vic维多利亚手机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