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通知公告 更多…
从全球疫情中复苏:第十二届国际华商·清华论坛召开

2022-09-08

9月6日由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主办,加拿大-中国商务发展中心、新加坡华裔馆合办的第十二届“国际华商·清华论坛”全球在线举办。来自北美、欧洲、东南亚、中国等海内外专家学者共计200余位参与线上线下讨论。中国侨联原副主席、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会长隋军,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斌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张春旺、副所长张秀明,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李明欢,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国雄分别主持了本次活动。

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会长隋军在致辞中指出,“国际华商·清华论坛”自2010年首次举办以来已走过12个年头,从以海外专家学者为主的纯学术论坛,发展成为学者、华商、政府、智库、社会团体等共同参与的综合性论坛。希望嘉宾们分享真知灼见,为广大华商共享发展机遇,建言献策共筑美好未来。

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首先代表清华大学,向各位在线的嘉宾和听众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欢迎。他说,“国际华商·清华论坛”已发展成为具有鲜明特色和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高端学术会议和重要学术品牌。作为大学和大学的科研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政府、社会、大学、企业的对接与耦合,推动不同学科学者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多元文明互通互鉴。

本次论坛将理论研讨与现实关怀紧密结合起来,既有宏阔、纵深的理论视野,也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入世精神。论坛内容除了有关疫情下华侨华人相关问题的探讨,还包括国际政治、民族认同、华商网络、华人社团等话题。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社会学与亚美研究学终身讲座教授周敏发表题为“美中关系与美国华侨华人”的主题演讲。周敏教授认为,美中关系与美国华人社会息息相关,直接影响在美华侨华人的社会境遇和日常生活。疫情加深了两国之间的矛盾,在美亚裔成为种族歧视的对象。不同华侨华人对中国的过去和现状的认识、政治观点和立场,以及与中国的交往联系程度存在差异,由此呈现海外华人社会内部的复杂性和多元性的族群特征。这些也将影响和制约着他们对中国的认知和认同的差异。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陈六使讲席教授刘宏以“后新冠时代的海外华人社会之变迁与挑战”为题,通过新政治经济学的视野和理论框架,阐述了新加坡新型“多元一体”的族群发展模式。他表示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易变的、不确定的、复杂的、模糊的“乌卡时代”,在此背景下海外华人社会的发展变迁呈现多元复杂的局面,世界经济的重建也为海外华商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如何形成祖籍国、华商和住在国社会的多赢态势,这些问题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多伦多城市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林小华发表的主旨演讲题为“模范少数族裔理论:疫情中的思考”。他指出海外华人被贴上了模范少数族裔的标签,但海外华人有时会被简化为以自我为中心和共同种族聚集的刻板印象。在加拿大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加拿大华人在医疗保健和财务弹性方面继续表现得更好。在某种程度上,疫情也成为中国移民慈善事业的一个变革性时刻,他们的援助之手伸向了更多人。尽管这些行动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减轻当地社会对华人社区的种族偏见,但华人尤其是华商依然活跃于各种社会活动和政治参与上。

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讲席教授方涛的演讲题为“疫情下加拿大国际移民与全球人才政策的创新与挑战”。通过分析加拿大政府应对全球疫情带来的国际旅行限制和海外移民锐减的严重挑战,推出“移民快速通道”改革和“临时外国劳工永久居民转型”两大政策措施,不仅没有缩减反而加大对海外移民的吸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预期在未来全球不确定的形势下,加拿大政府在移民和人才政策方面仍会采取灵活应变的政策和措施,但实施过程和效果有着不确定性,还需要深入的定性分析和量化研究。

美国佐治亚南方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彭涓涓以一家在非洲最大的中国民营企业手机品牌“Tecno Mobile”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自2006至2020年期间Tecno Mobile的市场进入策略、劳动力分工和与当地社会的互动,以及Tecno对乌干达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由此比较21世纪的Tecno Mobile在非洲的商业行为与20世纪初欧美对亚非投资的异同。

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副主任刘鹰基于大量抽样和统计数据,分析了新冠病毒肆虐下的政府应对政策对社会公民福祉、经济活动、尤其是对中小企业运营和发展的影响。通过对中美互联网-数字平台上的中小微商家比较,如亚马逊和阿里巴巴等,提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对民生经济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平台公司对释放草根创新力的功能价值。

华侨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林宏宇作了题为“当前大国博弈与中国面临的挑战”的主题演讲。他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国际安全环境的总体判断,就当前国际安全环境和大国关系的博弈,提出中国正在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峻和最复杂的情形,中国未来发展依然受到这些因素影响,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新加坡华裔馆馆长、中华语言文化中心主任游俊豪,以“中国新移民在新加坡:群体、分层、融入的案例研究”为题,结合新老华人社团与在地社会和中国连接的比较,以及留学生、陪读妈妈和新移民文学作者等不同群体案例分析研究,阐述了中国新移民在新加坡的处境与语境,不断重构着当地社会规范和国家资源,勾勒出新移民遭受着“刻板印象”的境遇和分层融入的多元结构。

香港大学现代语言及文化学院名誉教授李培德以1841至1997年的“全球中国”视野下的香港华商为研究对象,从滨下武志关于香港的研究出发,点明香港在亚太地区具有重要的网络枢纽作用。香港通过移民、贸易形成不同的族群,与周边区域构成网络关系,如霍英东、邵逸夫、包玉刚等一批代表性的香港华商在国际贸易与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主任龙登高以“晏阳初与侨领:中国乡建经验的国际化实践”为题,探讨了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主导的乡村建设运动与海外华商的密切关系。他指出,晏阳初推动中国乡村建设经验走向世界,在国际乡村建设领域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其创建的国际乡村建设研究院(IIRR)延续至今仍发挥重要作用。晏阳初积极融入主流社会和释放当地华侨华人的能量是成功关键因素。龙登高教授认为,挖掘和总结晏阳初的历史遗产,拓展和创新晏阳初实践,能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探索提供有益的启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曾少聪发表了题为“中国海外移民与中华民族认同”的主题演讲。他围绕中国海外移民与中华民族内涵的关系,中国海外移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以及海外移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同三部分展开阐述。他指出大多数海外移民仍然保留着中华民族意识和认同中华民族。而海外移民自身的差异,中国和住在国政府对海外移民的政策,也深刻地影响着海外移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张应龙基于阿联酋迪拜的广东新侨商的田野调查,对新侨商的经营方式进行了考察。21世纪以来,阿联酋迪拜的广东新侨主要集聚在迪拜黛拉和龙城两个地方,从事服装、手机、化妆品等批发零售业务,其商业、贸易往来以迪拜为中心,辐射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他们多数来自深圳,移动的纽带是亲朋好友和商业伙伴关系,迁移的主要目的是经商和相关商务工作,因此,当代阿联酋广东新侨的突出特征是“侨”与“商”。

杜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张志楷以“疫情下中国餐饮业在英国:社会经济变化与企业韧性”为题,介绍了英国受疫情影响下,海外华人的社会经济状况很少被当地媒体关注的现象。他通过考察疫情发生后在英国的中国食品企业(餐馆、外卖和超市)的反应和适应方式,如从传统经营转向配送和在线销售等,有助于对中国海外移民的适应力和企业家精神的研究提供一些可借鉴的价值。

比利时鲁汶大学、安特卫普大学教授彭静莲和鲁汶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生李晶晶共同发表了“超越二元对立的信任:新冠疫情期间比利时华人移民的华人气泡圈在地策略与实践”的演讲。她们指出,2019年疫情大流行对全球范围内的信任和移民社区问题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有的信任和移民研究倾向于认为移民是信任东道国还是本国的二分法。然而在对中国海外移民的民族学田野调查中发现,中国移民将“中国泡沫”本土化为“比利时泡沫”的过程中,他们的信任变得复杂,已经超越了中国和比利时应对疫情的二元选择。

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徐晞以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挖掘马来西亚华人商会的发展特征,从网络治理理论视角探析其外部网络关系。马来西亚华人商会兼具互益性、非营利性、非政府性等一般商会的共性特征以及准政治性、中华性等华人商会的个性特征,是推动中马两国交流合作的重要桥梁纽带。马来西亚华人商会外部网络关系的不稳定严重制约其价值功能有效发挥。最后她建议中国各级涉侨部门应积极引导华人商会整合华商力量,加强中马民间组织深度交流合作,织密“海丝”朋友圈。

清华大学会议现场

“国际华商·清华论坛”是由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和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国际品牌活动,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专家、教授、学者、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国际华商。作为学界、商界、政界的交流平台与富有影响力的华商研究国际品牌,“国际华商·清华论坛”旨在通过跨学科研究,整合产、学、研等各方资源,共同探讨华商的现状和发展,进一步推动华商在国际领域的影响力。

供稿:邢菁华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0592 

邮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

邮编:100084

Copyright© 2002 - 2020 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 - vic维多利亚手机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