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下午,中国社会学年会“金融与民生福祉”分论坛在线上拉开帷幕。本论坛由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社会与金融研究中心、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共同主办。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企业等80余位同仁云端相聚,共同探讨中国金融社会学学科建设以及金融与民生福祉的相关议题。论坛总共分为上下半场、四个主题单元。
2022 年既是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 全面落实、新发展格局全面布局的关键一年。我国进入发展新阶段,金融日益渗 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各种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通过金融手段实现分 配与调整,社会行为越来越遵循金融的逻辑和规则。在社会金融化与金融社会化 进程中,金融发展对包括社会分层、收入分配、社会公平、创新创业、社会治理 和国家治理等方面的影响日益被重视,金融发展也在超越纯粹的工具主义,走向 对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金融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引擎,还应追求基本的社会公平, 提高国民的民生福祉。
金融素养、金融教育与民生福祉
论坛伊始,论坛最初发起者、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特聘院长、南京大学MSW中心主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彭华民发表开幕式致辞,彭华民老师通过对中国民生金融的金融政策稳步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绿色金融推动低碳转型、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三大特征的分析,表达了对中国金融市场未来发展的深度见解,提出了未来金融社会学领域的三大重点研究方向,即金融素养与家庭金融、金融科技与未来风险、养老金融与社区治理,对金融社会学的学科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见,对金融与民生福祉的学术研究前景进行了美好展望,并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论坛学术探讨上半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社会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郑路主持,来自中央财经大学的赵思博、贵州财经大学的彭倩、西安外国语大学的邓飞、北京大学的余爽分别代表各自作者团队就金融社会学相关的议题发表了学术演讲,郑路老师就论文分享做了精彩点评。
中央财经大学的赵思博代表其作者团队分享了研究《金融排斥、金融素养与居民创业行为——基于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实证分析》,论文考察了金融排斥、金融素养及其交互作用如何影响创业决策和创业绩效。研究发现遭受到金融排斥的家庭选择创业实现财富积累的可能性更低,创业绩效更差;金融素养会提高家庭创业的可能性和创业后的创业绩效,金融素养越高的家庭选择创业的概率更高,创业后的创业绩效更好。
贵州财经大学的彭倩代表其作者团队分享了研究《金融教育提升个人金融福祉的分析:以投资收益为例》,研究从投资收益的视角系统地讨论了金融教育对个人金融福祉的影响以及作用渠道。研究发现金融教育显著提高了投资者的股票投资收益和金融资产投资收益,主要通过投资者的资产配置和投资策略影响投资收益,具有长期接受金融教育意识的投资者取得正回报的可能性更高。
西安外国语大学的邓飞分享了研究《金融素养教育的门槛效应研究——基于PISA二十国金融素养测评数据的证据》,研究引入门槛回归模型对金融素养各因素功能发挥中的多重门槛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金融素养受到数学素养、阅读素养的平行中介作用,构成素养间“基础-高阶”的耦合结构,金融素养在形成中具有显著的三重门槛,形成了影响路径的过程异质性,并衍生出发展过程的“马太效应”与“长尾”端弱势儿童金融素养的发展陷阱问题。
北京大学的余爽代表其作者团队分享了研究《Public Education Spending and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研究分析了公共教育支出在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中对代际教育的影响。研究发现尽管公共教育支出加强了父母背景与子女教育之间的联系,相应地降低了代际教育流动,根本原因是公共教育支出挤出了教育程度较低的家长的私人教育支出和时间投资,却促进了教育程度较高的家长在子女教育上的进一步投资。
金融投资、家庭金融与民生福祉
论坛学术探讨上半场第二阶段由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邓湘树主持,来自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柳建坤、中央财经大学的段玲童、中央财经大学的孙松源分别代表各自作者团队就金融社会学相关的议题发表了学术演讲,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的谭远发教授就论文分享做了精彩点评。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柳建坤代表其作者团队分享了研究《中国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的阶层化逻辑:来自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证据》,研究从阶层视角构建了解释风险金融市场参与决策的新框架。分析发现,中国家庭在风险金融资产上的投资参与率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并且投资决策存在两种阶层化逻辑:一是静态的资源投入能力,二是动态的地位下降补偿。
中央财经大学的段玲童代表其作者团队分享了研究《工作单位组织特征与个人投资风险态度——基于CHFS2013的实证研究》,分析了工作单位组织特征对个人投资风险态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体制内的工作者比体制外的工作者更厌恶风险而不是喜好风险,工作职务还通过影响不同的社会保障水平而对个人投资风险态度产生影响,社会保障水平在其中发挥部分中介的作用,本文为丰富居民投资风险态度的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提出我国金融机构应针对不同人群设计不同的金融产品,推动金融产品的创新和金融市场的“本土化”发展。
中央财经大学的孙松源分享了研究《社会网络、经济地位与家庭金融投资参与——基于CGSS2017数据的实证分析》,探讨了家庭社会网络对金融投资参与的影响,并考察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社会网络规模越大,社会网络差异越强,社会网络顶端越高,家庭越有可能产生金融投资行为,主观评价的家庭社会经济和客观财富衡量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家庭进行金融投资的几率就越高。
金融市场、社会分层与社会福祉
论坛学术探讨下半场第一阶段由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院长李国武主持,来自西南财经大学的杨晓晨、西南财经大学的朱春霞、澳洲国立大学的齐麟、清华大学的董彦峰分别代表各自作者团队就金融社会学相关的议题发表了学术演讲,李国武老师就论文分享做了精彩点评。
西南财经大学的杨晓晨代表其作者团队分享了论文《中产阶层的向下流动:资产负债配置视角》,从资产负债的配置视角,对我国中产阶层向下流动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产阶层向下流动现象在观察期内普遍存在且规模显著,更加广泛均衡的收入来源是较高阶层相比较低阶层的重要优势,配置流动资产、住房资产对防止阶层下滑,帮助阶层提升具有显著作用,配置农业资产和工商业资产与阶层下滑关系显著,教育负债和医疗负债对阶层下滑也有显著作用。
西南财经大学的朱春霞代表其作者团队分享了论文《数字普惠金融的民生福祉效应:“红利”还是“鸿沟”?——基于胡焕庸线的空间计量分析》,研究基于空间统计与空间计量方法,详细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民生发展的影响与空间效应。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民生发展指数皆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对民生发展具有显著的“红利”促进作用,但胡焕庸线东南侧城市的边际作用高于西北侧城市,但数字化程度对民生发展的影响不够稳健。上述研究结论能够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差异化发展、民生福祉的精准提升等相关决策制定提供重要启示。
澳洲国立大学的齐麟分享了论文《Vaccinate the Market: Financial Contagion among G20 Equity Markets in 2019-2021》,实证研究了从2019年12月中国首次官方报告的新型冠状病毒 (COVID)病例到2021年11月奥米克容(Omicron)变种命名前夕20国集团(G20)股票市场的金融传染。由于第一例官方报告的COVID病例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大流行公告,有压倒性的证据表明金融传染,比后期大流行浪潮造成的金融传染要严重得多。图基测试表明,较高的疫苗接种率可能有助于抑制金融传染,特别是对那些没有爆发COVID的国家。研究结果还对股市的传染能否通过大宗商品市场传播提出了质疑。
清华大学的董彦峰分享了论文《连带关系与中小银行的信贷市场扩张》,文章基于独立性连带和嵌入性连带的区分,解释了中小银行的信贷市场扩张。中小银行信贷市场扩张的关键是将公共与私人领域的独立性连带嵌入化,将通用信息渠道特享化,将客户经理个人化的嵌入性连带转化为银行内部制度化的嵌入性连带。对地方政府而言,将特享信息渠道通用化,将嵌入性连带独立化,有助于提升全社会的信息透明水平,降低全社会的信息成本。
养老金融、社区治理与新型社会发展
论坛学术探讨下半场第二阶段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向静林主持,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何钧力、西南财经大学的唐标睿、上海财经大学的孙哲、西南财经大学的沈林分别代表各自作者团队就金融社会学相关的议题发表了学术演讲,向静林老师就论文分享做了精彩点评。
中央民族大学的何钧力代表其作者团队分享了论文《养老金融化的社会学分析——基于“物质-情感”双重需求的视角》,从养老的“物质-情感”双重需求的视角出发,对中国养老金融化的特征和养老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社会学分析。养老需求不同于其他产品,具有较强的特殊性:不仅是工具性的需求,还有情感性的需求。文章就此问题提出传统“养儿防老”的“反馈模式”依然具有养老金融化所替代不了的功能,并且养老金融化造成了它自身的反面问题,降低的生育率带来了提供养老服务的人力缺乏,文章就如何应对这个挑战提出了一些思路。
西南财经大学的唐标睿代表其作者团队分享了论文《退休老人的社会支持对孤独感的影响研究——财务幸福感的中介作用》,分析了退休老人的社会支持对孤独感的影响,并且讨论财务幸福感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退休老人的社会支持对孤独感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退休老人的社会支持越高,越有利于降低其孤独感。退休老人的家人支持和朋友支持对孤独感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即退休老人的家人支持和朋友支持越高,越有利于降低其孤独感。退休老人的社会支持对财务幸福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财务幸福感在社会支持对孤独感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研究为更好地理解退休老人孤独感的影响因素,从社会支持和财务幸福感视角,提供实证研究证据。
上海财经大学的孙哲分享了论文《元宇宙中的符号流动——从礼物经济到金融景观》,元宇宙是数字化的社会空间,一种社会的自我赋权机制。在元宇宙空间中,社会从无到有被建构,符号流动成为“社会呈献”的重要载体。研究发现,元宇宙中数字符号从金融的景观回归到社区图腾,通过礼物经济促进了以社区为单位的元宇宙社会的产生。元宇宙的主体是基于“礼物化”符号的社会,而不是基于“商品化”符号的市场。
西南财经大学的沈林分享了论文《金融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电信网络诈骗风险治理路径研究:以成都市H社区诈骗受害和风险评估为例》,以风险社会理论、金融能力理论作为基础,对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电信网络诈骗风险治理路径进行探析。文章对国内外关于电信网络诈骗风险治理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建构电信网络诈骗风险评估模型,通过问卷数据进行风险评估,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从个人、家庭、社区三个层面设计预防社区电信网络诈骗风险治理的金融社会工作干预路径。
会议最后,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社会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郑路做了简要论坛结语,他首先对会议组织方、全体与会人员、参与论坛组织工作的老师和同学致以衷心感谢,对金融与民生福祉论坛的未来发展作出展望,并对共同推动金融社会学学科发展、促进金融社会学学术共同体建设提出希冀。在全体与会学者的热烈掌声中,第四届“金融与民生福祉”论坛圆满落幕。
金融与民生福祉论坛为中国金融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交流平台,中国社会金融化的发展路径与发展经验,将为金融社会学研究尤其是社会金融化和日常生活金融化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研究议题、丰富的研究内容和宝贵的研究素材,这为中国金融社会学创造了极好的发展机会。从多学科角度研讨金融与民生发展的相关议题,将为现代经济学、社会学和金融学的发展贡献新的理论知识和重要的经验发现。论坛各主办方将继续通过研究项目、论文专著、会议和论坛、课程和讲座、国际国内和线上线下交流等多种形式推动金融社会学持续稳步发展。
供稿:社会与金融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