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科学》2022年第一期预览
由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主办的《国际政治科学》(Quarterl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2022年第一期(总第25期)现提供摘要预览。
编者寄语:数字空间、中美竞争与理论创新
作者简介:
漆海霞,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副教授,《国际政治科学》执行主编。
内容提要:
数字技术带来的新现象攸关国际局势、国家安全和国关学科的发展,但在上述问题的讨论中,国关学者的身影不多。正如核武器的发明导致国际关系理论出现核威慑和攻防理论等重大创新一样,当前数字技术的变革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因此我们的研究需要有前瞻性。当然,由于网络技术与人工智能具有技术门槛,我们在对其进行研究的同时,也需要加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合作。正如核威慑领域在吸引了物理学者的加入后促进了军控理论的深入发展,数字技术下国际关系理论的突破也需要国际关系学者和其他相关领域如计算机领域学者的合作。《国际政治科学》希望与学界携手共进,推进相关问题的跨学科交流,助力我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与进步。
虚弱的联盟扩容与全球治理秩序
作者简介:
任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郑海琦,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关键词:
霸权国 联盟扩容 成本分摊 议题联盟 全球治理
内容提要:
霸权国近来诉诸联盟扩容政策,增加联盟成员数量、丰富国家类型和扩大议题覆盖范围,试图将联盟政治从双边发展到诸边和小多边,强化联盟实力,进而实现对崛起国的“规锁”。霸权国的联盟扩容行为源于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变化,本质是联合所谓的志同道合国家,修复和重置既成全球治理体系,实现霸权护持的目标。从理论层面上看,联盟扩容的实现需满足联盟收益改善、联盟成本分摊、霸权国提供联盟补偿三个条件。然而,博弈论模型的推演表明,联盟扩容会导致后续加入国家预期收益降低、霸权国承担成本上升以及难以提供持续联盟补偿,因而联盟扩容的补偿资源和补偿机制愈发不足。霸权国的联盟扩容行为是以霸权护持为目标的,并未考虑满足系统内国家应对全球性问题的诉求,加之霸权实力下降将不断减少联盟成员的功能性收益,反而会对全球治理秩序产生负面影响。
战略收缩时期大国竞争的印象管理
作者简介:
刘博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
关键词:
战略收缩 大国竞争 印象管理 克制 决心
内容提要:
处于战略收缩时期的大国在参与战略竞争时,既致力于平衡控制成本与赢取优势的双重目标,又需要考虑竞争对手、国际盟友、国内民众等多重观众的认知,在塑造自身竞争姿态时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印象管理模式。既有研究难以同时解释:此类情境下的大国为何有时倾向于向竞争对手展示克制,有时偏好于向竞争对手彰显决心。本文认为,首要外部威胁的紧迫程度与自身国际权威的稳固程度影响大国对战略失衡风险偏于收缩过度还是竞争失控的判断,进而塑造着大国在展示克制与彰显决心之间的印象管理策略取舍。另外,当针对不同观众的信号释放出现矛盾时,大国还可向竞争对手开展私下的印象管理以规避其他观众的干扰。通过对英国(1902—1912年)、法国(1925—1938年)、美国(1969—1979年)三段历史时期的6个子案例的经验研究,研究假设得到了初步验证。鉴于美国正在实施有限战略收缩与适度对华竞争,总结大国印象管理的规律将有助于研判美国对华竞争姿态。
东南亚地区中美战略均衡的机制论
作者简介:
聂文娟,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
关键词:
东南亚 中美竞争格局 第三方受损机制 战略均衡
内容提要:
本文从东南亚地区的权力格局出发,探讨了东南亚地区在中美竞争格局下如何形成战略均衡的问题。本文指出,东南亚地区形成的中美竞争格局是一种体系大国和地区大国在地区层面形成的相互竞争格局,它不同于两大体系大国在第三地区的霸权之争,也不同于同一地区两个大国的地区领导权之争。在中美竞争格局下,原有的划分势力范围、离岸平衡、权威分散机制都难以发挥作用,第三方受损机制将会在新的历史时期有助于东南亚地区形成战略均衡。第三方受损机制指的是当一大国推动第三方反对另一大国,其作用力越大,第三方为了规避利益受损,越容易对另一大国采取战略协调与合作,战略均衡从而得以维持。大国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一个“战略均衡的悖论”,越着力于打破战略均衡,越容易形成地区的战略均衡。在东南亚地区的中美竞争格局下,地区战略均衡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这一研究发现对思考我国的地区外交政策具有一定的启示。
国家形象形成的心理分析
作者简介:
马得勇,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陆屹洲(通讯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
关键词:
国家形象 认知图式 政治传播 集体主义
内容提要: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与世界格局中,当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建设面临着诸多的压力与挑战。为了探究国家形象形成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根源,本文从微观层面入手展开分析。研究对称地设计和实施了针对中美两国网民的问卷调查。以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我们重点考察了美国受访者对中国好感度和中国受访者对美国好感度及其影响因素,同时也分析了两国受访者对日本、俄罗斯、朝鲜三个重要国家的好感度,从而分析这三国的国家形象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媒体信息接触、政治知识或信息储备对个体有一定的影响,但国家形象仍然具有稳定的、差异化的政治心理基础。特别地,个体的基本政治认知图式会和国家形象产生明显的匹配效应,即偏爱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价值的民众会更喜欢崇尚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的国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于软实力与国家形象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
欧加登战争与国家建构
作者简介:
卢凌宇,云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非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古宝密,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
关键词:
欧加登战争 国家建构 索马里 埃塞俄比亚
内容提要:
迄今为止,对国家建构的“战争驱动模型”的研究大多使用统计工具进行大样本分析,在因变量设置方面严重忽视了国(民)族认同,在研究设计上则是“因素中心”导向,导致了重战争形式、轻战争过程的结构性缺陷。为弥补以上缺陷,本文通过“结果中心”导向的研究设计,对欧加登战争(1977—1978年)前后的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两个参战国财政汲取能力和国族认同进行有限追踪和分析。本文发现,国家建构的两个指标在埃索两国都大体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一方面,战争对两国财政汲取能力的影响是非线性的。虽然战争能促使国家强化官僚机器对社会的控制和汲取能力,但糟糕的经济状况提供不了足够大的税基,国家的财政汲取能力依然较低。另一方面,战争对国族建构总体而言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而是起到消极作用。国际战争对国族建构的影响是条件性的,在国内存在族群叛乱的情况下,国际战争有可能进一步削弱国族建构。
国际关系预测:战略沟通下中欧关系将有所缓和
作者简介: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 傅聪聪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外关系定量预测组 王淇
内容提要: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外关系定量预测数据显示,2020年10月至2021年11月,中国与欧盟关系持续下滑,进入2021年以来,负面事件大幅增多,双边关系分值下降明显;11月,中国与欧盟关系分值已降至近期最低点。人权和意识形态问题成为影响中欧关系的核心议题,同时在台湾问题上的摩擦也使双边关系进一步恶化,中欧关系呈现出竞争性与对抗性的特征。虽然负面事件增多导致中欧关系明显下滑,但是中欧双边的正面事件分值并未明显减少,彼此间依然保持较为平稳的政治沟通,在经贸和国际事务议题上依然有一定合作。
此外,预测组认为,中欧关系在接下来一年将有所缓和,但合作与竞争将成为双边关系的常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欧盟无意倒向并追随美国,与中国进行对抗。第二,欧盟对华仍将积极采取战略接触,推动开展更多合作,减少对华依赖。第三,中欧在高科技、基建和安全等领域将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
来源:国关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