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王非课题组在神经科学国际期刊《Human Brain Mapping》(IF=5.684,JCR Q1)发表题为《The roles of the LpSTS and DLPFC in self-prioritization: A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study》的论文,从因果层面探讨自我优势效应的脑机制。论文第一作者为我系2018级博士研究生梁琼丹,我系王非助理教授与英国阿伯丁大学隋洁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自我优势效应(self-prioritization effect)指大脑会优先加工与自己相关的信息,该效应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隋洁等人提出自我注意网络(self-attention network)模型来解释自我优势效应的脑机制,认为该效应是通过默认网络与执行控制网络的相互作用实现的,左后颞上沟(LpSTS)和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是其中的重要节点。本研究使用自我连接范式,结合经颅磁刺激(TMS)技术,考察LpSTS与DLPFC在自我优势效应中扮演的角色。研究发现对LpSTS的TMS抑制会影响自我连接的建立,导致反应效率降低;分层漂移扩散模型(HDDM)分析进一步显示这种效应与信息积累速率的下降有关。本研究首次为自我注意网络模型提供了因果性的证据支持,并进一步揭示了其背后的认知加工机制。
上:研究设计示意图; 下:LpSTS TMS对自我匹配表现的影响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hbm.25730
Cite:Liang, Q., Zhang, B., Fu, S., Sui, J., & Wang, F. (2021). The roles of the LpSTS and DLPFC in self-prioritization: A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study.Human Brain Mapping, 1–13.https://doi.org/10.1002/hbm.25730
来源:清华大学心理学系
撰稿:梁琼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