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至10月31日,第十八届中国金融学年会在厦门大学顺利召开。目前,中国金融学年会已成为中国最重要、学术水平最高的金融学盛会之一。本次此次年会收到高水平学术论文964篇,经过数十位专家的认真评审,最终录取207篇论文与会交流,共评出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和3个三等奖。姜婷凤(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毕业生)、汤珂(清华大学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刘涛雄(清华大学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以及仉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论文《中国线上线下的价格粘性对比与货币非中性程度变化》在第十八届金融学年会上荣获三等奖。
论文提出货币政策非中性的微观基础——价格粘性发生了重要变化,这对货币政策传导及制定提出了新的挑战。论文结合中国线上市场和线下市场的商品价格大数据发现:中国线上市场、线下市场的总体调价周期分别为1.5个月、6个月左右(均基于加权平均法),线上市场调价明显更为频繁;两类市场的调价幅度差异相对较小,均在15%左右,且均存在明显的部门异质性和调价不对称性;线下市场的调价成本是线上调价成本的4倍左右,互联网显著地降低了线上调价成本。由于线上商家调价成本更低、调价模式更灵活,微观主体面对货币政策冲击时可以更频繁地调整价格而非实际生产,因而数字经济时代的货币非中性程度会减弱。根据中国当前线上市场占比约为20%,与纯线下市场(线上占比0%)相比,货币政策非中性程度减弱了47%—58%,而且减弱程度随着线上市场占比提高而增大;如果未来线上市场占比达到100%,货币政策非中性程度仅是纯线下市场的7%—11%。在数字经济时代,央行需重视价格粘性减弱、部门异质性显著对货币政策非中性程度的影响,并加快货币政策转型、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减少货币政策时滞、稳定微观主体的预期及信心,进而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