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日至3日,由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和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主办的“超越地缘政治:建立中美关系新框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紫光国际交流中心成功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达特茅斯学院、乔治敦大学等多所中外高等学府的20多名国际关系学者就中国崛起背景下的中美关系进行了精彩而深入的学术研讨。
芝加哥大学教授、美国著名现实主义学者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 J. Mearsheimer)结合其创立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和美国的历史经验,认为中国将提出自己的“门罗主义”,美国会遏制中国成为亚洲的区域霸权,因此中国无法和平崛起。芝加哥大学教授罗伯特•佩普(Robert Pape)教授和北京大学教授朱锋则认为,中美不大可能发生新的冷战。清华大学副教授孙学峰则根据东亚“局部等级安全秩序”理论强调,中国崛起面临的安全压力不仅来自美国,更来自美国的东亚同盟体系。中国应采取差异化的东亚政策缓解实力上升进程中的崛起困境。
达特茅斯学院副教授达里尔•普雷斯(Daryl G. Press)和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吴日强则以中美潜在的军事冲突升级为核战争为主题发言,论述了两国冲突升级为核战争的风险。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政治学系副教授安德鲁•基德(Andrew H. Kydd)分析了中国、美国在朝鲜半岛统一问题上共同利益和战略分歧。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信强教授则专门对中国航空母舰编队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贾庆国教授借鉴心理学理论,用未成年人“身份危机”的逻辑,分析中国近年来外交行为的不连贯性和不可预测性。英国肯特大学国际关系学高级讲师安德列娅•登博尔(Andrea den Boer)和美国得克萨斯农业与机械大学教授瓦莱丽•赫德森(Valerie Hudson)独树一帜地关注中国“光棍”问题,认为性别比例失调、人口男性化关系到中国国家安全。
乔治敦大学副教授丹尼尔•尼克松(Daniel Nixon)以中国通过上海合作组织为依托展开能源合作为例,分析了公共产品替代和“软制衡”弱化美国霸权体系的作用。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安德鲁•莫拉瓦契克(Andrew Moravscik)则强调,应把欧盟视为一个整体看待,在军事影响力、经济影响力、制度社会和文化影响力方面,欧洲远超过中国,与美国并列。因此,欧盟和美国依然是21世纪仅有的两个超级大国。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时殷弘教授,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阎学通教授、史志钦教授、陈琪教授等国内知名学者应邀主持并参与会议讨论。会议吸引了清华大学以及国内其他高校的70余位学者和学生参与会议讨论。会议得到了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国际合作基础研究基金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