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0日下午15:00,为纪念费孝通江村调查八十年,清华大学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中心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发展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特邀了费孝通先生的学生包智明教授、赵旭东教授及秘书张荣华先生于熊知行楼109室举行了一场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系“费孝通学术系列讲座”之一,由张小军教授主持评议并颁发讲座纪念证书。
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包智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赵旭东教授、费孝通先生秘书张荣华先生在清华大学熊知行楼社会学系109室为听众进行了一场题为“费孝通江村调查八十年专题”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中心和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发展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系“费孝通学术系列讲座”之一,由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张小军教授主持评议并颁发讲座纪念证书。
讲座开始后,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包智明教授首先围绕“费孝通问题”与中国现代性这一主题进行了概述。他认为费孝通一生经历三次学术生命,每一次学术生命关注的主题均有所不同。其研究主题的跳转使得我们更多地将目光停留在费孝通学术谱系的断裂处而忽略了其间的内在连续性。实际上,费孝通终其一生都在探究和追问一个根本问题,即在中国现代性进程中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怎样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实现融通和保持富有张力的平衡。随后,他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费孝通如何以实地研究为基本方法,从活历史和小传统的双重角度切入,并对这个问题做出了极富洞见的回答。最后,他总结道:“费孝通的思想深处又有着难以纾解的紧张。这种紧张不仅折射出中国现代性过程中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和转型中国社会的结构性矛盾,也彰显出人格、学术与社会之间的巨大张力。”
紧接着,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赵旭东教授讲述了题为《师成自而师为不》的观点,他首先讲到真正研究一个人的困难性,要看到一个人及其学术思想与这个时代的关系,更要有和所研究的人近乎相同的境界。赵老师用康德的名言“一个人便是对其行动负有责任的主体”和卡尔·波普尔在晚年提出的对研究人有重要意义的“作为人的三个世界”假设来进一步说明了费先生思想不朽的原因。三个世界是包括物质能量的第一世界;心理精神的第二世界;物质能量和心理精神相互交流所形成的第三世界,体现在人的语言和文化上。他提出费先生不是趴在地上做学问,而总是在第三个世界体验的基础上迸发出新思想。因此,人类学应该反思为什么有些人的思想留下来了而不朽的问题。接着,他指出从费先生晚年对江村的多次重访,以及从他晚年的讲稿中,都能看出费孝通在回答利奇的提问,在思考像中国人类学者那样,以自己的社会为研究对象是否可取?在中国这个广大的国家里,个别社区的微型研究能否概括中国国情?费孝通见证了中国学术和中国社会变迁的一百年,费先生在晚年强调文化转型的概念,认为对中国的这样一个传统国家而言,文化的凝聚力大于制度的凝聚力。最后,赵老师认为江村调查开启了一个中国研究的新时代,成为定点场所民族志研究的一个典范,也使得中国作为一个学术研究的场域而真正被世界所认识。
张荣华先生作为费孝通的秘书首先从工作谈起,讲述了费先生的日常生活以及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如费孝通早期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和前途不断奔走,体现了老一代社会学家的初心,为的就是要把中国社会学发展好。除了想发展好中国社会学,费孝通也有着学以致用的期望,希望能够切实地解决一些中国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他回忆费孝通曾说自己有两个遗憾:第一,关于多元一体的东西没写完;第二,关于文化自觉的东西没写完。他说费孝通认为做研究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田野调查,认为搞学术的人要多一点“泥巴”,要接地气,要为国家的富强作出真正的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获得繁荣发展的机会。
三位老师分布讲演结束后,张小军教授对整场讲座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总结,在场师生和校外听众也就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分别与三位老师进行了较长时间的互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