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通知公告 更多…
吴泽霖民族文华讲座第七讲“牦牛走进博物馆”成功举行

2016-12-07

2016年11月30日下午,西藏牦牛博物馆吴雨初馆长应邀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牦牛走进博物馆”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清华大学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中心举办,系“吴泽霖民族文华讲座”第七场,讲座由中心主任张小军教授主持并颁发讲座证书。

吴雨初馆长生于1954年,1976年江西师范大学毕业进藏,后调任北京。2011年吴老师重返西藏,任北京市援藏指挥部副指挥委。吴雨初馆长最早萌生建造牦牛博物馆的想法要追溯到1977年牦牛的救命之情,更重要的是,多年的西藏工作经历,让他关注到牦牛与藏民之间的紧密联系,感受到一个动物种群与一个人类族群这样独特的关系及其背后的人类学意义。野牦牛被驯化成家牦牛约在3500年到4500年前,比藏传佛教文化要早得多。关于藏族和牦牛的故事在西藏如岩画、壁画都有很多记载。藏族驯养了牦牛,牦牛又养育了藏族,还影响了藏族的衣食住行,深刻地影响了藏族人民的精神性格,成为一代代在青藏高原上生息繁衍、发展壮大的藏民族生命与力量的源泉。牦牛来到这个世界,藏族人就为它取上名字,从此牦牛就加入了高原的生活,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长江,也被称为牦牛河。由此,牦牛博物馆第一个展厅取名为感恩牦牛厅。而博物馆的主旨是建造一座以牦牛为主题,表现牦牛与藏族关系的人类学博物馆。

吴老师接着讲述了博物馆的筹建历程。2010年,吴老师开始向西藏一些领导和学者介绍自己的想法,得到了赞同,接着,吴老师和他的团队开始梳理线索、征集意见、规划场馆,多年来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和捐赠。农牧民、收藏家、政府、部队、八廓街商人等居住在国内外的藏族、汉族等都慷慨捐赠,包括牦牛画、唐卡、甚至有吐蕃时期的牦牛毛制品和年代大于四万五千年的野牦牛头。两年多的时间,群众捐赠和收集的藏品达到2000多件,捐赠数达到百分之五十多。吴老师特别提到镇馆之宝是牦牛粪:“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博物馆把牦牛粪当作藏品,而对藏族而言,正是作为燃料的牦牛粪陪伴大家度过了无数的寒冬。”2014年5月18日牦牛博物馆开馆,同时还出版了《感恩与探索·高原牦牛文化论文集》,发行了邮折。开馆以来,牦牛博物馆吸引了众多观众,包括尼泊尔领导人。最后,吴老师总结了牦牛精神:憨厚、忠诚、悲悯、坚韧、勇悍、尽命,藏族人对牦牛千年的驯化和利用形成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牦牛文化。

其后,张小军教授和郭于华教授做了精彩的评议,在场的听众也就自己的感受和所关心的问题和吴雨初馆长进行了讨论。在一片热烈的气氛中讲座圆满结束。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0592 

邮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

邮编:100084

Copyright© 2002 - 2020 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 - vic维多利亚手机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