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下午,唐晓阳副教授做客清华“社科大讲堂”,为同学们做了一场题为“建设境外产业园区的模式与战略”的精彩报告。唐晓阳,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副教授,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研究中心中方主任。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哲学系博士,德国弗赖堡大学哲学硕士,复旦大学经济管理学士。他曾担任过世界银行、美国国际开发署和多家科研院所和咨询公司的顾问,也曾在华盛顿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IFPRI)任职。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哲学,中非关系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
唐晓阳副教授首先和同学们介绍了建设境外产业园区的背景和意义。他指出,我国正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等收入国家迈进的过程中,企业在海外投资经营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大大推动了境外产业园区的建设。并且,我国在“一带一路”愿景和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鼓励境外产业园区建设,引导国内企业“走出去”。
在实践中,有不少先行的中资企业已经在多个国家进行了海外园区的试点,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唐晓阳以中国商务部批准的19个经贸合作区为例,分析了海外园区项目的不同表现以及差异,并总结出了建设海外园区的关键因素。一是宏观经济因素,园区的推进速度与当地的经济结构相关性很强;二是基础设施因素,经济结构能吸引企业入园投资,但当地原有的配套基础设施情况对于园区的实施和建设起重大影响;三是政府作用,巨大的整体社会经济效益是工业园区的价值所在,当地政府的持续支持至关重要;四是开发企业,开发企业本身的资质和能力对境外园区开发的进程有很大影响。通过这四个关键因素的分析,对我们探讨建设境外产业园区的有效模式,帮助境外产业园区更好地调整战略,并进一步推动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最后,唐晓阳副教授和同学们分享了评判园区的指标体系:一是园区本身的经济效益;二是园区对当地经济的关联和带动作用;三是园区对促进中国与所在国经济政策联系的作用。他总结说,所有中方自建的园区要注意吸引当地企业入园,避免造成“中国城”、“殖民地”的印象,这对保护园区自身以及园区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讲座结束后,唐晓阳副教授和同学们就中国境外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中国民众对外资企业的态度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