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清华大学107周年校庆,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将其院馆明斋做了部分维修,令其更加开放,透明,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明斋,其称谓取自《大学》的开宗名义之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斋也是著名的“清华八斋”——明、新、善、静、平、强、诚、立的第一斋。明斋始建成于1930年,是清华学堂改制成国立清华大学之后的第一幢学生宿舍,又称为“新洋楼”,是由当时在天津基泰工程司供职的杨廷宝先生设计的,与当时杨先生设计的生物馆、气象台和图书馆二期被称为清华的“又一四大建筑”。
杨廷宝先生,虽然其当下的社会名声不够响亮,但绝对是中国建筑设计界泰斗级人物。民国时期就已经名扬海内外,号称“北梁南杨”。北梁就是清华大学的另一位著名设计师梁思成先生。杨先生曾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开拓者之一,在国际建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近现代中国建筑第一人”。
杨廷宝,1901年10月2日出生于河南省安阳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受到绘画艺术的熏陶。1912年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现河南大学)英文科。1915年,入清华学校,1921年,赴美国留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建筑。他的建筑设计和水彩画得到保尔·克芮和瓦尔特·道森的指导,学习成绩优异,1924年曾先后获得全美建筑系学生设计竞赛艾默生奖一等奖。1926年,离美赴欧洲考察建筑。1927年,回国加入基泰工程司,负责建筑设计,因此他的许多作品都称基泰工程司而不计个人姓名。
1930年代后,杨先生的工作重心转向上海、南京一带,足迹遍及全国许多城市,创办华盖建筑师事务所,工作至1949年止。1940年起,他兼任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大学建筑系教授,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授、系主任、副院长、建筑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第五届理事长等职。1982年12月去世,享年八十一岁。
1930年杨廷宝接受了母校清华大学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为清华设计第二个校园规划,之前的第一个校园规划是美国建筑师墨菲制定的。杨廷宝没有辜负母校师生的期望,他接受任务后就跟助手们一起勘察地形,进行测量。对校园环境记录整理,征求同行们的意见。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终于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作出了新的规划方案,对学校的老建筑只扩建不新建,虽然由于抗日战争的影响新的规划方案未能全部实现,几幢新建筑倒是在杨廷宝的主持下建造起来了,有清华大学生物馆,气象馆,令世人称道的图书馆扩建,以及新学生宿舍明斋。
明斋的建筑面积4417平方米,南北长85.4米,东西两侧长81.7米。三层建筑,在明斋的四个角上都设有门,主要入口设在两个转角处,中部设置过街楼,便于南北的穿行。宿舍每层有66个房间,每间住2个学生。楼梯间的两侧是公共的厕所盥洗室。刚开始明斋就叫做四院,1930年落成。后来才改名“明斋”。
明斋为清华大学第一栋学生宿舍,宋平、姚依林、朱镕基等国家领导人以及大批两院院士和各界英才在学生时代都曾居住于此;明斋也曾是清华园內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活动场所之一。2012年7月起,明斋成为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院馆。
明斋的这次维修工程从去年开始。由校友白象集团董事长姚忠良先生出资,由校友北京无预设设计院杨杨设计,赶在校庆的前一天晚上竣工。新装修好的明斋门厅通过现代的手法使人们回到过去,追溯了门厅作为过街楼通道的使用历史,使得门厅部分变得通透。
设计师杨杨构思非常明确,第一,影射人文日新的来源,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通过太阳的变化投影到墙上,随光影变化,实现了“人文日新”的隐喻。第二,回归传统的功能,虽然用了最新的技术和材料(入口全玻璃自动平开门,塑胶仿木地面,热压印刷技术),但仍然回到传统——门厅尽量通透,从感觉上恢复了明斋之初现在门厅位置做为过街通道的历史。第三,突岀大学的文化魅力。中间明斋两个字,宣纸用毛笔书写,用热压技术复刻到有悬垂感的纺织品上。实现一种半透的悬浮感和人文墨迹的传统做法。信报箱采用原木制成,与空间形成有机整体。夜晚柔和的灯光将明斋之门在夜色中闪耀,突现文明的光辉。
新的明斋维修还将继续,希望给学校留下来的是一种尊重历史,回归传统;同时又是不断维新,开放透明的新清华精神。有位朋友说得好,新的明斋,让人豁然一亮的,不只是敞开的心扉与襟怀,有时比态度更重要的是行动,哪怕仅仅是看似很小的行动,也许是一场变革的开始……
穿越历史,人文日新的明斋欢迎您!
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院长:彭凯平
2018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