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代表景军老师
各位领导、所有老师、所有同学:
大家好。
几天前,张成岗老师来电话邀请我在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2018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讲话致辞,我的第一反应是一头雾水,原因是我在清华大学工作了整整18年了,但在这种场合从未发过言。
一开始,我想上网找一个可以参考的发言稿,随后觉得这样做十分不妥,会很对不起同学们,为此专门咨询了我太太如何应对为妙。
我聪明的太太建议说,第一是要问同学们为什么选择社会科学作为学业方向,第二是要问同学们为什么选择清华大学构建各自学术生涯的转折点,第三是要问问同学们对清华大学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有什么期待。
今天看到如此之多的同学参加开学典礼,我太太的建议突然显得不切实际,至少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难以收效,我只能揣摩同学们的心思。
首先是大家为何选择社会科学作为学业方向的问题。
清华大学过去几年一直强调职业型硕士学位教育的发展,在努力减少学术型硕士学位的名额,主要依据是世界顶尖大学的硕士学位设置,都倾向于职业方向明确的学科,比如应用性较强的商学、法学、行政管理学、设计学、工程学等等。
因而,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能够分配到的学术型硕士学位名额到目前已大规模缩减,所以我猜想在座许多同学是博士候选人,即便是硕士,也要把研究和教学作为未来职业的主要方向。在进入清华大学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之前,大家一定在不同的学校研修过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以及STS。
有鉴于此,大家对社会科学的兴趣早已形成。为何有此兴趣,以后你们在其他场合可以告诉我。
再有就是为什么选择清华大学建构各自的学术生涯转折点。
我想这也许同清华大学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关。清华大学在1911年成立,到新中国诞生之际,它已经是一个融合文科、理科、工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学,不但在国内和亚洲享有盛名,而很多学科单位在全球范围也属于拔尖的机构。
回顾历史,曾经在清华任教的思想家梁启超、国学导师王国维、历史学家陈寅恪、语言学家赵元任、社会学家潘光旦、人类学家费孝通、经济学家陈岱孙、作家朱自清、哲学家冯友兰、诗人吴宓、考古学家李济、新文化运动倡导人俞平伯,与当年大名鼎鼎的数学家熊庆来、物理学家吴有训、电机学家顾毓琇、水文学家黄万里,可以说是齐头并进,难分上下。
令人遗憾的是1952年全国高校参照前苏联模式,打破了综合性大学格局,将院校建制改为专攻文科、专攻理科、专攻工科的支离体系,清华因此失去了所有文科院系,也失去了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
清华的文理科大师分别被派遣到北大、人大、民大、中国社科院以及在北京之外的许多高校。例如,北大接受了冯友兰,人民大学得到了费孝通,中山大学分到了陈寅恪。
清华大学失去了文理学科,其他学校反而受益,可惜的是清华本身变成了一个单纯的工科大学。
在王大中校长的带领下,将清华拉回到综合性大学轨道的努力发生在大约25年前。经过不断奋斗,我们今天终于可以开始打造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文社科的箐华时代。对了刚才说到陈先生名字的Que字读音和吴先生名字的Bi字读音,都是当年约定俗成的读音,在此使用是对历史的尊重。
最后是各位对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有什么期待的问题。
期待必须尊重现实,现实是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下属系所均在全国排行榜上方,但有高有低。尽管评审标准存有争议,我们注意到在最近的高校学科综合排名榜上,我校心理学排第四,社会学排第五,政治学排第六,经济学排第九,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没有相关排名,清华大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人才培养数量有可能在全国可比单位为最多。目前的学科评估方法还有一些弊端,所以我认为清华社科研究和教学水平其实超出了全国排名给予的地位,只不过25年时间还太短,我们尚未做到机构体积之大,但我们做到了学者影响力之大。若以学者的个人成果而论,而不是用人多算出来的总数评判,我们绝不输给任何高校。
如今有很多人说清华的人文社科已经没有大师,那是不懂大师诞生的奥秘。大师之称需盖棺定论,如同圣人的封号,人在世就获得大师的名誉,实有风险,也不利于学者的进步。
大师的诞生还是一个后时代舆论和后时代学术评价的产物。清华既往的大师,哪一个不是随着时间的推演才获得了神圣的光环。清华大学人文社科未来的大师就生活在大家将会熟悉的一部分学者中间。
总之,同学们来到了一座历史文化积淀厚重的大学,加入到了一所竞争力极强的学院,选择了一批颇有学术影响力的导师,遇到了一批善于批判性思维的新同伴。这是各位的福祉所在,需要珍惜开发,需要将自己的命运变为对人类智慧有所贡献的动力。
最后,我要感谢学院的邀请。谢谢大家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