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下午,美国罗彻斯特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托马斯·吉布森(Thomas P. Gibson)教授应邀到清华大学熊知行楼211会议室进行了一场题为“东南亚伊斯兰地区的本体论、主体性与权威”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中心主办,系“费孝通学术系列讲座”第34讲,讲座由中心主任张小军教授主持并颁发讲座纪念证书。吉布森教授的博士生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翁乃群研究员与救助儿童会副总干事乐梅女士也出席了讲座。
本次讲座中,吉布森教授首先探讨了二十世纪由截然不同且并存于印尼南苏拉威西望加锡人中的本体论复合体而生成的人的主体性、社会性和政治权威的三种形式。(一)南岛语系王侯家屋生成等级阶序的主体人,以及基于由半神“陌生者王”扮演的宇宙角色的权威形式。(二)伊斯兰观念里,主体人是对信徒共同体负有义务的伦理个体,而权威形式则是基于作为世界轴心的统治者和神圣法律实施者的宇宙角色。(三)“现代”主体性形式产生于义务教育和大众传媒消费,而权威形式则是基于宗教国族主义。吉布森教授进而指出,每个本体论体系都是一个人类和非人类主体以及客体的历史特定复合体。它们相互作用,生成复杂碎片混合体。他认为最好将绝大多数复杂社会形式视为多元本体论组合,而非一元本体论要素的单纯表现。
托马斯·吉布森(Thomas P. Gibson)教授现任教于美国罗彻斯特大学人类学系,兼任罗彻斯特大学人文中心执行委员会委员。他是伦敦经济学院社会人类学博士,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吉布森教授曾先后对同属南岛语系的菲律宾民都洛岛卜伊人的平权社会和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南部望加锡人的等级社会开展了深入的研究。著有专著:《菲律宾高地的牺牲与共享:民都洛岛卜伊人的宗教与社会》(Sacrifice and Sharing in the Philippine Highlands: Religion and Society among the Buid of Mindoro);《日追月:望加锡人的象征知识与传统权威》(And the Sun Pursued the Moon: Symbolic Knowledge and Traditional Authority among The Makassa);《十六世纪至二十一世纪东南亚伊斯兰叙事和权威》(Islamic Narrative and Authority in Southeast Asia from the 16th to the 21st Century)(获2008年宗教人类学学会授予的格尔兹荣誉奖)等。
最后,张小军教授对讲座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在场师生也就大家所关心的问题与吉布森教授进行了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