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通知公告 更多…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刘志伟教授来我院讲座

2018-06-28

6月19日上午,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刘志伟教授应邀到清华大学熊知行楼211会议室举办了一场题为“族群的历史建构:珠江三角洲的疍与民”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清华大学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中心主办,系“费孝通学术系列讲座”第35讲,由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张小军教授主持。

刘志伟教授先介绍了“疍”与“民”的含义,岭南历史上渔民、农民、水上人统称为“疍”,而“民”则是指民、齐民、编户。在历代的记载中,疍有着这样的特点:属于“傜蛮之类”,是逃离国家的“不宾服者”,以舟楫为宅、濒水而居、捕鱼为业,无冠履礼,不谙文字,不自记年岁,远祖不知谁。刘志伟教授强调,“疍”本身是他称,而非自称,因为与汉族生活形态相似,在民族识别时被归入汉族。要理解作为族群的“疍”,需要将其放在文化圈中理解,即岭南地区处于“亚洲地中海”和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圈的重叠地带。历史上岭南地区是由破碎的海岛组成,在该时期,岭南人的海上世界非常发达,藉此与东南亚连成一个文化圈。正是将岭南视为这两个文化圈重叠处,刘志伟教授考察了岭南区域的疍与民形成的历史过程。以往的研究普遍认为,中原的汉人南迁带来中原文化,将岭南地区汉化,所以才有大量的宗族组织与祠堂。人们不禁要问“土著不知何往?”而刘志伟教授转换追问的角度,思考“汉人”是怎么来的?朱元璋麾下陈友谅等几员大将都属于疍,他们归顺朝廷,将疍民编入军队参与屯田。之后出现了疍民的叛乱,但朝廷并未直接打压,而是派出“良民贴”,有贴者不杀。于是再次出现一批归顺朝廷的疍人,登记户籍,成为上岸的农民。随后士大夫家族兴起,开始运用国家的文化符号建立礼仪、宗族、庙宇。在沙田开发中争夺资源,而通过族源、户籍身份创造了社会身份:上岸的大族成为“汉人”,在水上的成为“疍民”。

通过历史的再思考,刘志伟教授认为,与其将“疍人”看成是古老族群的延续,不如认为是本地独特社会文化过程的创造。人们在创造族群标签这种文化符号的同时,也创造了一种构成这种文化的“历史”,再根据这种“历史”的迷信,形成了关于族群分类的解释。

讲座后,刘志伟教授一一回答了现场老师同学的问题。张小军教授为刘志伟教授颁发了讲座纪念证书并合影留念。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0592 

邮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

邮编:100084

Copyright© 2002 - 2020 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 - vic维多利亚手机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