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让我们战胜消极情绪的,是心理韧性的培养。”前段时间,著名心理学家、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院长彭凯平在某社交平台发布的一条“如何让消极的人变得积极起来”的短视频火速“出圈”。这位总是面带微笑的心理学家也凭借“接地气”的形象,在年轻群体中“走红”,有人说他自带温暖治愈的力量,也有人说他为年轻人的心灵撑起了“一把伞”。
作为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者,彭凯平近些年做了很多与青年有关的心理学研究,他发现年轻人在学业、就业、婚恋等方面出现了更多的磨难、逆境以及不确定性,这让他们更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烦恼、杂乱、无助,甚至抑郁等情绪。
“我们要正确认识负面情绪产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出现负面情绪不要紧张,它有一定保护作用,但时间不要超过一周。”彭凯平近日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说,消极的心态能让我们活下来,但积极的心态才会让我们活得更好。
“年轻人走进职场就需要承认社会契约的合理性”
中青报·中青网:第一批受疫情影响的大学生进入职场,他们和之前相比有什么特点?
彭凯平:这一代年轻人是矛盾、冲突、挣扎的一代,同时又是不断尝试、特别成熟的一代,他们体现出的两重特性非常明显。我曾针对00后的心理特征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国家经济发展让这一代年轻人充满希望、朝气蓬勃,但疫情带来的冲击,让他们产生了一些焦虑紧张的情绪,这种矛盾的心理特征非常明显,也称作双相情绪波动。这一代年轻人所掌握的信息量和人生智慧之间的冲突也比较明显。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年轻人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但却缺乏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经验和社交体验,甚至没有与人发生过争执。
还有,年轻人的选择自由与限制之间的冲突明显。社会经济发展给年轻人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但生活就业压力又给他们带来了诸多限制。
未来才能告诉这一代年轻人到底是什么模样,但属于这个时代的特殊记忆,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特别的意义。
中青报·中青网:年轻人需要怎样调整心态才能更好地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更好地适应职场?
彭凯平:这一代年轻人正好成长在社交媒体大发展的时代,从相对简单的学校环境到比较复杂的社会环境,我认为以下方面的转变比较重要。
第一,人际关系的预期要发生改变。校园的人际关系比较单纯,没有太多的利益冲突,但进入社会之后与人产生的多是契约关系,所有的契约都带有功利目的。很多年轻人不适应社会,往往是因为他们不能承认这种关系的合理性。他们在家庭里是爱的关系,在学校里是师生间支持欣赏的关系,因此在面对社会契约关系时,就需要重新认识人际关系的性质。
第二,角色定位要进行调整,一定要明白自己的社会角色就是完成本职工作,做对公司、同事都有意义的事情。
第三,技能要求也要发生改变,在大学不会做事情非常正常,但如果在公司不具备该有的技能,就会被淘汰。年轻人可以说“我可以学习”,但不能说“我什么都做不了”,这就违背了社会和职场对你自身角色的定义。
第四,学校需要智商,职场需要情商。职场是一个“大社会”,这里需要互相合作,互相欣赏,因此会说话、会做人更加重要。
中青报·中青网:00后进入职场,会遇到70后、80后,您觉得生活在不同代际的人该如何更好地合作?如何最大地减弱他们之间的“代际差”?
彭凯平:“代际差”并不完全由自然年代来决定,而是根据人成长的历史环境来确定,每一个年代之间肯定会有一些差别。一项心理学研究发现,差异越大产生的创新越多,差异越小产生的同质性思维越明显。
我认为可以用以下方式调节“代际差”:一是沟通,代际间的沟通能够帮助大家了解不同的人生阅历,培养不同角度的分析方法,跨年龄交友就是特别好的人生策略;二是合作,尽量尝试与不同年龄、背景、经验的人开展合作,会创造出意想不到的结果;三是创造,不同年龄的人在一起工作,不要把其当作是完成任务,而是抱着在做一件极具创造性事情的心态。
“面对成长的不确定性,年轻人需要发掘心灵的力量”
中青报·中青网: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考公、考研、读博,有人说年轻人更愿意选择一份稳定的工作去对冲“不确定性”,您如何看待这种说法?年轻人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彭凯平:我觉得这本身是一种积极的现象,人总得去尝试、去奋斗,考上了年轻人解决了问题,考不上还可以再试试别的事情。反而,国家和社会需要考虑,能不能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的时代,未来可能会面临工作机会越来越少的情况,能不能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这就需要大家一起创造。
中青报·中青网:面对成长的“不确定性”,有些年轻人产生了升学、就业焦虑,他们该如何排解负面情绪?年轻人该如何更好地调整自己,实现人生目标?
彭凯平:正是因为矛盾的时代特性,让很多年轻人产生了“不确定性”。当人面对“不确定”时,就会产生一种心理的起伏波荡,此时发掘心灵的力量就非常重要。
面对“不确定性”,年轻人的情绪调节可以从3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发掘“爱的力量”,这是帮助抵御各种焦虑最好的办法。研究发现,建立亲情、友情和爱情,学会爱自己身边的人往往能够带来稳定性、确定性和安全性。二是情绪调节的力量,调整到积极心态很重要。当我们面对迷茫时,一定要想方设法让自己开心、主动、积极。三是行动的力量。焦虑只有通过行动才能解决,躺在床上、躲在家里,胡思乱想,没有任何意义,只有走出家门,走向生活,结交朋友才是应对空虚失落最有效的方法。
中青报·中青网:您提到要发掘“爱的力量”,当下年轻人的“婚恋”话题也逐渐成为焦点,不仅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相亲,甚至开始讲究“门当户对”。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背后反映出年轻人哪些心理特征?
彭凯平:培养年轻人对未来的积极认识,让他们充满信心,婚姻是特别重要的载体。婚姻从来都不只是两性之间的问题,还可以反映出社会文化和社会状态。目前来看,年轻人的婚姻焦虑其实还是一种对未来的焦虑。
婚姻的本质是爱情,有爱情应该就可以结婚。心理学研究发现,相似性是婚姻长久稳定的基础,比如,兴趣相同、学识相同、智慧相同,甚至幽默感相同,都可以让婚姻特别幸福。人只有在发自内心地开心时,关系才会更加长久稳定。但现实中的婚姻却包含着住房、生育、养老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年轻人找不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会产生婚姻焦虑。
如何解决物质基础带来的伤害?我认为还是需要改变社会文化,让年轻人重新认识到婚姻的本质是爱和责任,不是占有和索取,进而培养他们对婚姻的积极认识。同时,国家和社会也应该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机会,制定更多的保障措施。
“培养坚韧之心,是给年轻人最好的人生祝福”
中青报·中青网:有些年轻人嘴上说着“躺平”“佛系”,实则在“内卷”“支棱起来”,这些词汇往往会体现在同一个人身上。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背后体现了年轻人什么心理状态?
彭凯平:现在所谓的“躺平”和“内卷”之间的较量,是社会矛盾特性的体现,很多“躺平”的人其实并不是真正的“躺平”。
有人说“躺平”只是不屑于参与“内卷”,不屑于和别人进行比较。我认为这并不是“躺平”,反而是一种超越和升华。“比较”往往是很多人活得不开心的原因,内卷和竞争其实就是“比较”的一种体现,所以说我们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竞争,才产生了种种压力、挫折、打击。这类追求“躺平”的年轻人反而会追求内心的安宁,寻找更广阔的发展道路。
一般来说,那些能够有强大自我认可的人,会更积极、更快乐,这也是我为什么回国提倡积极心理学的原因。我想让大家意识到,善良是一种竞争力,长期主义是一种生存的智慧和策略,自主的、内在的动机才是支撑我们长期发展的力量。面对“躺平”和“内卷”,最好的方法就是像我们的日常生活一样,行动的时候就去做事情,休息的时候就休息,这种交替式的兴奋方式是年轻人应该具备的生活技能。
中青报·中青网:在清华大学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2022届毕业典礼上,您发表了主题为《人生的长跑需要坚韧的心力》的讲话,特别提到了“坚韧”。您觉得这种品质对年轻人意味着什么?00后如何成长为拥有“坚韧”品质的人?
彭凯平:“坚韧”其实是一个特别积极的心理品质。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家安吉拉·达克沃斯发现,落后群体的孩子能够脱颖而出往往是依靠“坚韧”这种品质,他们能够拥有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这对青年成长很具启发意义。
首先,“坚韧”对每个人的成长特别重要。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这场马拉松一定是那些有坚强耐力的人才能跑得最远、跑得最好,而不是那些起跑很快却半路“夭折”的人。其次,“坚韧”对心理健康也特别重要。我们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焦虑、恐惧、愤怒、烦恼等情绪,要想不被负面情绪拖累击倒,就需要“坚韧”。再次,“坚韧”是维持一段良好的社会关系的重要保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会总是幸福、快乐、和谐,难免会有摩擦和争吵,面对这些情况能够忍得住、受得了、扛得下,也需要“坚韧”。因此,在社会成长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坚韧之心,这就是我给毕业生最好的人生祝福。
来源:中国青年报 3-21
彭凯平: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院长、心理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