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区域国别学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强调培养区域国别人才的战略意义,倡导加快培养中国的“区域国别通”和各国的“中国通”,不断夯实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学术基础和学科基础。区域国别学是一个涉及多学科联动的交叉学科领域,涉及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众多领域的理论和知识,众多学科如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人类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均可对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发展做出贡献。
长期以来,中国的高等院校内部设立了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世界史等一级学科,区域国别研究则一直在这些学科的框架内发展,并积累了一定基础,如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面设立国别与区域研究领域,政治学一级学科下面设立比较政治、国际关系等二级学科以及世界史一级学科下面设立国别史研究等。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也设立了众多专门从事区域国别学的研究所和研究中心。总体来看,仅靠现有学科设置既无法满足国家对复合型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的战略需要,也无法形成区域国别学发展的持续动力。因此,如何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加快建立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是当前和今后一项重要的战略课题。
二、建立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的必要性
在推进区域国别学基地建设的实践中,学科建设成为各方热议的焦点话题。学科 体系是学术工业化发展的产物,是否分科、分什么科以及如何分科,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取决于知识发现的逻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推动建立区域国 别学成为单独的一级学科,有着极大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
(一)建立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战略需要和经 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越来越从国际体系的边缘地带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这在客观上要求中国不仅要参与国际事务, 更要在全球治理变革中发挥引领角色。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国别学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 分的问题:一是发达国家研究与发展中国家研究不平衡。长期以来,区域国别学主要 集中于研究发达国家和区域,从事北美、欧洲、亚太等发达经济体研究的机构和队伍十分庞大,资源投入也非常丰富。除了国家和政府的公共投入之外,受到中国对外贸易、投资和人员流动更多集中于发达国家的基本格局影响,来自企业、社会和国际捐 赠的支持也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项目也主要聚焦在与发达国家 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上。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和区域的学科发展存在明显短板, 无论是科研机构数量、科研人员数量、经费投入规模,还是人才培养项目和人才培养 规模,都与发达国家和区域存在较大差距。二是大国研究与中小国家研究不平衡。长期以来,无论是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下的国别与区域研究,还是政治学学科下的外国问 题研究,均具有明显的大国偏好,对于发达经济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美、英、法、德、 日、意等大国,关于瑞士、卢森堡、爱尔兰、冰岛等国的研究相形见绌,瑙鲁、斐济、 尼泊尔等国家更是少人问津,对于加勒比地区和南太平地区的岛国研究甚至仍处于刚 刚起步阶段,而且还常以大国研究附属品的形式存在。
随着日益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国 不仅要处理好与发达国家和大国的关系,更要深入了解发展中国家和中小国家,以便 更好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另外,在竞争激烈的高校学科和学术环境下, 如果没有确立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的实践导向,相关研究人员只能选择加入其他一级 学科发展,难以有效地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和多样化的社会发展需求,甚至还会有被反映其他国家战略需要的区域国别研究所主导,导致“学科帝国主义”和“学术殖民” 的严重后果。
(二)建立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符合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客观规律,是中国学科 调整发展的重要方向
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是近代学术工业化的产物。为了更好地推进学术分工和提高效率,人们依据学术的性质将学问划分成不同的科学门类。1980 年 2 月 12 日, 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 13 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确定了我 国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1981 年 5 月 20 日,国务院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该办法第一次规定我国学科门类为哲学、经济学、 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以及医学。1997 年的《授予博士、 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规定了 12 个门类,比暂行实施办法增加了 军事学和管理学。2012 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 年)》规定了 12 个门类,比暂行实施办法增加了管理学和艺术学。学科目录有力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 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如学科设置较为僵化,没有为交叉学科、前沿学科留出 足够空间,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发展的需要。
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和学科发展需要,国家近年来在学科管理上日益强 调学科设置的自主权和灵活性。自 2002 年起,国家允许具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的学位授予单位自主设置二级学科。2011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 年)》则只规定了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二级学科 由各高校和科研院校所自行设置。 有学者统计,仅在 2011 到 2014 年期间,全国就有 147 所高校设置了 480 个交叉学科 ( 军事学除外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级学 科内部交叉学科设置的困难,但超越一级学科的大跨度交叉领域仍找不到其学科定位。近年来,以数字化和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日新月异,世界经历百 年未有之大变局,大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出现,很多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分 布于交叉学科。无论是应对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还是满足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都要求国家加快培养交叉学科人才。2020 年 7 月 29 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决定新 增交叉学科作为新的学科门类,明确研究生教育要“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推动研究生教育格局性、深层次的变革。2020 年 9 月 22 日,在教育部金秋系列新闻 发布会上,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 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促进交叉学科发展,探索建立交叉学科发展特区,设立一 批交叉学科中心,培养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高层次人才。第三十六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审议通过了交叉学科门类设置,还提出配套制定新型交叉学科的管理办法。
从国家关于交叉学科门类建设的规划来看,建立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的条件已经 成熟。区域国别学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学科专业目录是项 目申报、科研经费申请、人才培养、成果鉴定、职称评定的“法定”依据。没有学科 位置,就意味着边缘化、业余化的不利地位。只有建立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在高等 院校建立实体化的教学和研究机构,尤其是在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等人才培养 上精准发力,才能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三)建立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已经具备一定学科发展基础,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事实上,中国的区域国别学已积累良好基础。2012 年以来,教育部推动设立高校 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项目,区域国别学作为一个学科出现在专业目录中,研究对象国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截至 2019 年底,全国高校已成立 420 多家区域国 别研究中心,依托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世界史等一级学科自主设立了区域国别研 究相关二级学科,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唯一的缺憾是,这些学位项目均以二级学科 或研究领域存在,在培养目标和标准上受制于其所依托的一级学科,影响了区域国别 学向更精准的方向发展。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各个一级学科均在国际交流合作上取得了重大 突破,各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如火如荼,双学位项目、联授学位项目、交换学 生项目、教师交流项目、学术会议和跨国社会实践等项目大量涌现。同时,学科之间 的交叉融合趋势也有了强劲发展,在教学科研等方面为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的创建奠 定了坚实基础。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 23 个学科中,国际问题研究 作为一个单独的研究领域与政治学分列;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 25 个学科 中,国际问题研究同样与政治学并列。来自各学科的研究人员已经在课题研究、学术 会议、重大项目攻关等方面进行了紧密合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交叉学科门类的设立已为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提供了必要的制度 基础,通过创建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有助于在既有基础上搭建强大的一级学科平台。推动交叉学科的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是在不改变原有学科框架基础上的一次学 科深度融合和深度调整,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的学科布局
作为交叉学科门类的一级学科,区域国别学需完善作为一级学科的学科对象与内容、二级学科分类、学科重点布局等方面的问题。
(一)学科对象与内容问题
作为交叉学科门类的一级学科,区域国别学主要集中于一国对其他国家、域外地 区的研究和知识建构,其研究对象是对他者的理解。早期欧洲殖民者为有效治理海外 殖民地,必须获得关于殖民地的相关知识,尽管当时并没有以区域国别学学科出现, 但已具备区域国别学的基本轮廓。冷战后美苏两大强国推动的区域研究或区域学,从根本上是为服务冷战需要而建立的学科,其最大特征是跨学科性,涵盖外国语言文学、 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宗教学及博物学等众多学科, 凡是有利于建构域外国家和地区知识的活动,均可纳入一国之区域国别学的范畴。
中国区域国别学的内容涵盖了关于中国之外国家和地区一切知识的总和,也是一 切中国与世界互动关系基础上的实践经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国别区域研 究被纳入外国语言文学和外国问题研究的框架,局限于对象国的语言和社会文化课程, 局限于狭义的文化、历史、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概况研究,核心内容紧密围绕语言训练 展开。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过去以文学、翻译、语言学等为重点的师资、科研、 生源、政策、资金分配体系难以满足为国家治理提供咨政服务的综合需求,各个单位 开始将历史、法律、贸易、政治、民族、宗教和国际关系等纳入区域国别学研究范畴, 致力于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这一努力在拓展了区域国别学的同时,也受到了其他 一级学科发展框架的制约,不利于区域国别学的展开和知识体系的建构,这在客观上 要求确立相对独立的交叉学科门类下的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
(二)二级学科分类问题
鉴于区域国别学具有观察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依赖性,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发 展需要,从中国国家战略需要的知识构建和社会实践两个角度出发确定二级学科设置, 是较为合理的方法。因此,区域国别学可考虑设立以下五个二级学科:
一是区域国别理论与方法。作为区域国别学的理论基础,区域国别理论与方法可 作为区域国别学下设的二级学科之一。区域国别学是研究一国之外国家和区域知识的 学科。在区域国别研究过程中,人们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对区域国别现象 的解释路径、理论主张和思维方法存在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区域国别理论与方法论。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自设区域学和亚非地区研究两个二级交叉学科,中国政法大学 和上海大学自设全球学二级交叉学科,实际核心是区域国别理论和方法,可为区域国 别学提供强大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二是大国与发达国家研究。大国与发达地区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点,也是区域国 别学的重点。所谓大国,是指在世界舞台上具有国际和地区影响力的国家。这些国家 往往作为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对中小国家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号召力;而发达地区则主要以经济发展程度界定,发达地区意味着经济发展程度已达到发达国 家的水准,发达国家的普遍特征是较高的人类发展指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工业化 水准和生活品质。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20 年的统计资料,发达国家的 GDP 占世 界 64.6%,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则占 42.4%,人口占世界比率约 14%。大国和发达国 家研究作为二级学科,有助于深化和拓展区域国别学的格局。
三是周边国家和地区研究。周边地区是中国安身立命之本,稳定繁荣之基。中国始终将周边置于外交全局的首要位置,视促进周边和平、稳定、发展为己任,很多重要的外交战略构想都是从周边先行起步。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石源华教授提出“中国周边学”的概念,强调重视研究周边国家和地区,形成致力于解释周边国家和地区 发展规律的理论认识。将周边国家和地区研究作为区域国别学的二级学科,有助于构 建中国与周边地区的良性互动,为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提供强大的学科保证。
四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研究。发展中国家(即第三世界)大多分布在西亚北非(阿拉伯—伊斯兰世界)、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在历史上,中国与广大发 展中国家一样,都深受帝国主义侵略掠夺之苦,在独立后也都面临巩固独立、发展民 族经济和争取经济独立的共同任务。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至今,中国一直把加强与 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作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并形成了一系列永远与第三世 界同呼吸、共命运的独特外交传统。广大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天然同盟军, 要坚持正确义利观,作好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大文章。目前,浙江师范大学自设非洲学、非洲教育与社会发展二级交叉学科,北京外国语大学设立了亚非地区研究的 二级学科,还有很多学校依托世界史一级学科设立了国别史和区域史二级学科,清华 大学从 2011 年开始设立了发展中国家研究博士项目。这些学科和研究项目在很大程 度上都致力于开展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服务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五是比较地区治理研究。除了以上四种研究之外,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还需加强 对不同国家和区域的比较区域研究和区域化研究。近年来,区域合作进程加快,形形 色色的区域主义和区域化合作框架风起云涌,如何比较不同区域和区域化的发展规律, 对于更好地构建区域国别学的知识体系,服务中国与这些区域国别的合作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当然,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区域国别学在学科布局上并非仅局限于以上五个二级 学科。面对当今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世界局势,区域国别学需要不断瞄准战略需 要和社会需求,深化和拓展学科布局。
来源:《国际论坛》
赵可金: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国际关系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