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观点

彭凯平:与傅莹一起看世界

傅莹教授现任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也是我们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的兼职教授。她曾任中国驻菲律宾、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大使、外交部副部长,是我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大使、驻大国女大使,在国际上有着极高的知名度。

《看世界2》是傅莹教授出版的《看世界》系列的第二本文集,延续了《看世界》第一集的呈现方式。大部分内容是她2018年后在国内外的演讲,以及在国内外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上发表的文章和采访。全书有41篇文章,分为8个部分,包括“国际格局的变化,全球化与中国角色,中国与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关系,新冠肺炎疫情与国际形势,亚洲和平问题,人工智能,国际传播,智库建设”等等这些极为热门的话题。回应了2018年以后国际上人们所关心的一些问题,包括“中美关系到底走向何方”,“新冠疫情如何影响全球战略格局”,“全球化是不是已经终结”,“人工智能会不会改变人类命运”,等等。这些问题的确很重大,也很紧要。上至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政治人士、舆论领袖,下至普通的老百姓都对这些问题怀有极大的兴趣,也是工作或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谈资。

通常来说,热门话题之所以热门,大致有两种内在的价值取向。一种是时髦与赶时髦;一种是反思与再反思。前一种热门形成了我们身边无所不在的泡沫式语境的繁荣,例如某个明星曝光的私事、某个网红做的一场秀等等。这些热门来得快,去得也快,虽然也会给人们带来片刻的关注,但总体来说,生命力很短暂,从出现到消褪是“如露亦如电”。第二种热门则完全不同,这种热门是大事、是实事、是影响我们切身生活的特别重要的事,更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国防、外交、宗教、民生等所承载的一种历史的发生。这样的热门从其产生之时便具有历史性与记忆性,比如“中美关系”、“新冠疫情”、“人工智能”与“全球化”等。这种热门生命力很长久,是历史的组成部分,是“汗青长存”的共同记忆。

《看世界2》中所涉及到的热门话题很明显属于第二种。事实上,对于一位外交家来说,她本身的生活就是得体地处理一个个这样的“热门”,在处理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坚定的意志、坦然的态度、纯熟地沟通与强大的心理将“热门”转化为“热点”,将“热点”转化为历史的凝结,如琥珀般凝固起历史的尘埃,封存起无数不为人知的辛苦遭逢,而示人以无比瑰丽的光泽,让我们每个人都不知不觉地成为历史的参与者与见证者。而优秀的外交家则是缔造这一件“历史艺术品”的雕刻师。

世俗化的生活,需要泡沫式的“热门”,但真正的历史需要的则是影响人类生活的种种事件真实而彻底的记录与反思。这样的工作,普罗大众几乎是无法办到的,只有那些肩负重大责任的特别人士才能有机会抒写,比如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与艺术家。他们不是历史学家,但却以另一种方式为历史提供了最直观的素材。而《看世界2》正是做为外交家的傅莹教授为此所进行的再一次记录与反思。

《看世界2》这本文集,我个人认为,更重要的还是试图告诉我们“如何看”。即当世界即将进入21世界第二个十年的最后阶段之际,在纷繁交织的国际形势变化中,如何厘清国际格局中的各种头绪与各种重大事件;如何看待改变世界的全球化对中国和世界产生震荡的内在根源;如何看待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冲击与贡献。当然,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判断这些问题的方式,每个人也有每个人定义这些问题的原则与价值取向。

我这里之所以特别推荐大家要细读傅莹教授这本《看世界2》,主要是因为,对于一位在漫长的外交职业生涯取得成功的女性,傅莹教授的人生积淀是丰厚的,阅历见识也远超常人。通常,学者们纯学术式的反思过于程式化与理论化,未免显得有些干涸;老百姓道听途说的议论虽然精彩,却包含着太多添油加醋、曲解穿凿与糊编乱造;新闻频道有声有影倒是热闹,但毕竟时间有限、内容有限,反思更有限,浮光掠影不足以让人一窥究竟;网络信息海量丰厚,但绝大部分也都只是复印粘贴或者以讹传讹罢了。事实上,对于这些国际关系所发生的大事,只有当事人自己亲历并记录下来,然后而经过时间的沉淀再次反思而发酵出来思想对于人们才最有营养与益处。

傅莹教授是曾经名闻天下的外交家,现在又是一位潜心治学的学者。她曾游走于世界,与世界无数政治名流直面对谈,现在则来到清华园,沉浸书斋,与书简为伴。这样的经历,使得她笔下的文字即有真实的记录,又有鲜活的场景;即有亲历者神秘的经历揭示,又有观察者深刻的洞见。这些文字是有血有肉的记实,还是有情有境的记录,更是有思有想的记忆。《看世界2》是傅莹教授自已多年知行合一的积累,又何尝不是我们借此来“看一看世界本来的样子”的一部经典教科书呢?

千百年来,人类特有的好奇心驱使着我们前仆后续的去努力探索世界本来的样子。不同的地域风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与思辩传统,进而造就了不同的思维模式与思考习惯,最终体现为不同的认识方式与意识形态。文化意义上东方人注重群体关系、重视伦理价值、重新道德秩序。西方人则重视个体实现、重视属性逻辑、重视契约关系。东方人喜欢在世俗化烟熏火燎的生活中寻求空灵的超越与人格的升华,西方人则倾向在秩序化的层次中发现科学的价值与启蒙的意义。但这些,都不足以让东西方产生真正的隔阂,也不是隔阂产生的根本原因。

三十三年前,当我第一次踏上大洋彼岸的土地时,我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中西在语言表达习惯、文化生活方式、意识形态认知等各方面明显的差异,一方面感到很新鲜,另一方面也会有一些不习惯。随着时间的增加,这种差异感从最初浅层的外在直观感受越来越进入深层次的认知与文化心理差异感受。这其中有很多的诧异、很多的惊奇,当然也很多的误解、很多的未知。做为一个跨文化沟通的学者,这些年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让我得出一个结论:世界并不是平的,国与国、人与人之间需要更多互相的了解与沟通,我们更需要学会如何积极地与这个世界打交道。最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是由最初孕育着我们的文化基因所滋养,我们的知与行也会不自觉地展现出这个文化的那些基本特征与思维方式,谦逊或者张扬,优雅或者粗俗。

后来,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时,我会特别要求我的美国研究生去中国走一走、看一看,如果有机会还会鼓励他们在中国的学校学习生活更多一段时间,因为对于这些钟爱中国文化的学生来说,那种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不可能让他们深入的了解到地球那边那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伟大的文化与生活。有些学生回来后,对我说:“好像中国不太关心如何与外国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当然,这个结论并不正确。事实上,中国从古以来就特别关注与外国人打交道。在今天,中国无论是政府、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商业组织、公益机构还是普通民众也都是非常关注与其它国家打交道的。只是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相对来说比较内敛,因此,中国人的文化性格也相对低调,不像西方人那样喜欢出头露脸、争强好胜。

在《易经》“乾卦”的爻辞中有一句说的特别好,也特别有深义,那就是“用九,见群龙无首,吉。”为何群龙无首反而是大吉大利呢?这体现了中国文化思想的价值偏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与价值,每个国家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路径与生存权利。世界因不同而多彩,民族与国家因差异而异彩纷呈。“百花齐放,各显神通,合而不同,其乐融融”,这才是人类理想的社会,也是人类理想的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人们可以充分的做自己,成为自己,也才能更充分而积极的与别人打交道。

《看世界2》就是这样的一书本,傅莹教授的理想不仅在于把自己的所历所为所思所想写出来,而是更加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意识并且愿意参与到这样一个与“如何与世界打交道,如何让世界与我们打交道的”的讨论中来。虽然世界很大,但同做为灵长目的人类来说,我们内心的距离从来都不应该那么遥远……

彭凯平于《看世界2》研讨会暨傅莹大使新书首发分享会上的发言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0592 

邮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

邮编:100084

Copyright© 2002 - 2020 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 - vic维多利亚手机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