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观点

李强:后疫情时期基于社会治理创新的“新清河试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姜蕾)6月28日,在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新加坡研究中心举办的“后疫情时期的社会和社会治理”线上专题研讨会上,著名社会学家、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社会学系教授李强,就后疫情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后疫情时期的社会政策调整与社会应对,以及后疫情时期的社会治理创新进行了分享。

后疫情时期的挑战非常严峻,尽管如此,李强教授表示,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四大动力还在。

动力之一是城市化,也就是我国说的城镇化。“农民想过上比较高水平的生活,这个动力比什么都强。所以,数亿人的城市化,仍然是最大动力,这是客观动力,只不过我们要思考怎么样城镇化。”李强教授认为,可以采用就近城镇化、就地城镇化的方式,使得人口与城市布局更合理,有利于防止单一巨大城市的社会风险。但同时,李强教授强调,就近、就地城镇化不能违背农民意愿地进行“合村并居”,不能蛮干。

“快递小哥这一类的拼命劳动的群体,世界上并不多见,这是第二大动力。数亿勤劳刻苦的劳动者,这个动力始终是有的。”

第三个动力,来自改革开放40年培养出来的数量庞大的技术工人。

改革开放40年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这是第四个动力。如今,各类能干的市场经营者、各个层次的企业家、企业管理人才比比皆是,中国深化改革的目标,就是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更好地激发全体中国人的活力。

目前,实体经济虽然受到重大冲击,数字经济却迎来了发展的契机,包括电子商务、数字金融等在内的数字经济不仅满足了疫情期间居民家庭消费需求,也发挥了宏观经济稳定器的作用,同时,也成为破解中小企业发展困境的可能方案。

李强表示,后疫情时期的社会治理创新,是社会学者们应负起的责任。“这一次我们看到,中国控制疫情过程中,医疗工作者冲在一线,同时,全国疫情能够很快控制住,和中国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有极其密切的关系。疫情极其严重的时候,中国动用了整个基层治理体系。这种严密的基层治理体系确实是中国特色。”正是这种特殊的基层治理模式,稳定了社会。“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即将基层治理构建得扎扎实实,保护了每一个人。”

李强教授认为,北京近来的疫情令人深思,“后疫情时期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时间要长很多。我们还要探索新的模式,既管控住疫情,又保持经济社会具有活力。”

疫情开始前,李强教授带领清华大学清河实验课题组,在北京清河地区开展了“新清河实验”。这是一个社会组织的实验,包括:居委会议事委员实验、物业管理实验、社会组织实验——成立社区提升中心、社区空间改造实验和社区保障改善民生实验。

“新清河实验”思考一种以居住小区为基础,改进传统居委会的管理模式,由居民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模式。参与清河实验的人员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过程中,“我们成立了社区提升中心,这次在疫情期间,发挥了作用,进行了很多新的探索”。

后疫情时期使得无接触经济快速发展,网络变得更重要,所以,新清河实验最近也在借助网络平台,试图通过大数据的方式,实现基层社会管理,并对于大数据背后的真实社会生态和社会心态深入分析。充分收集,了解民意民心,更好地实现社区治理决策的科学化,服务的高效化、精准化。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0592 

邮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

邮编:100084

Copyright© 2002 - 2020 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 - vic维多利亚手机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