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观点

清华思客 | 樊富珉: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心理健康及应对方式

编者按

当前的新冠肺炎 (COVID-19)疫情成为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安全,使民众处于境遇性危机状态之中,危机状态之下可能产生的心理危机是我们需要格外注意的。本期藤影荷声·清华思客邀请樊富珉老师与我们分享如何认识、应对疫情下各个心理反应阶段和可能出现的消极反应。

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波及14亿中国人,而且成为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安全,使民众处于境遇性危机状态之中。了解心理危机的反应阶段,消除过度反应,采取健康的应对方式,可以让我们化“危”为“机”,度过难关,在抗击疫情中获得新的成长。

01、心理危机过程:三个阶段

一般来说,危机反应会经历冲击阶段、安定阶段和适应阶段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冲击阶段,发生在危机事件出现当时或不久后。很多人会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看到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每天在增加,大多数人会表现出惊慌、害怕和焦虑。疫情发生一个多月以来,绝大多数社会民众都处于危机应激反应之中。有研究发现,在重大危机事件发生后,只有10%左右的人不太受影响,70-75%的人都可能会经历短暂的焦虑、抑郁状态,有10%左右的人会表现出明显的严重失衡状态。

第二阶段是安定阶段,人们会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受到损害的认识功能,如采用各种心理防御机制或争取亲人、朋友的支持。随着党中央和政府一系列强有力的疫情防控措施实施,疫情得到较好控制,新增确诊和疑似病例降低,收治率、治愈率增加,各种媒体更加透明,信息更加公开,人们的恐慌情绪会逐渐缓解。

第三阶段是适应阶段,民众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向产生压力的危机,并努力设法处理:可能采取逃避行为远离产生压力的原因,也可能采取积极措施面对危机解决困扰。如疫情下有人会过度消毒、反复洗手,甚至依赖药物、酗酒等;也有人采取积极防护措施后投入防疫工作中;或是直面危机、解决困扰,如寻求专业的帮助。

02心理危机的威胁与应对意义:消除过度反应

遇到突发危机事件时,人类的恐惧或者焦虑反应,是进化下保存的适应性反应。个体陷入心理危机是一个逐渐发展过程,所产生一系列身心反应一般会维持6-8周,而后逐步恢复。但也有约20%的人会因为危机事件的严重程度和个体素质综合导致过度的应激反应,如过度恐慌、焦虑、失眠,或反应持续时间过长,超过一个月甚至更长。1999年台湾发生了9·21大地震,震后相关研究发现,在灾后半年、两年、三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抑郁症有所下降;但随着时间推移,药物和酒精依赖、自杀意念的比例上升。因此,灾难发生后的心理危机需特别关注。

应对危机有四种可能的结果:(1)个体经受不住强大的心理压力而陷入崩溃状态,出现各种精神疾病症状,甚至自杀。(2)危机虽然度过,但当事人却在心理上留下“伤痕”,适应能力下降,今后生活中任何变化都可能诱发心理危机。(3)当事人通过自己或他人的帮助,逐渐恢复到危机事件之前的社会功能水平。(4)当事人不仅顺利度过危机,而且从危机事件中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新方法,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可见“危机”同时包括“威胁”和“机遇”,要获得灾难后的成长,需要积极应对。

03心理健康应对:两个层面与四类增强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心理危机,给民众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和挑战,积极应对可以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入手。

社会层面

全国新冠肺炎防疫战已持续一个多月,政府采取及时、稳步、强力的措施,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从政治、医疗、交通、教育、文化、经济、法制等方面保障民众的生命安全、抗击疫情。各个社会团体、专家学者、尤其是一些领域的“最美逆行者”的努力与奉献,增强了人们抗击疫情的力量和信心。民众心理从“无序”“失控”转化成“有序”“可期”。国家卫生与健康委员会出台了新冠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的指导原则,文件提到疫情可能导致民众产生焦虑情绪、恐慌,医护人员的职业耗竭等心理应激状态。通过专业心理援助,减轻疫情对大众心理的消极影响,减少今后可能出现的心理创伤,对社会稳定和疫情防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个体层面

危机应对时要有一个基本态度:要信任政府和社会各界为抗击疫情所做的努力。信任和怀抱希望属于积极应对。同时,要看到危机事件在给我们带来伤害之外,也可以让我们在经历了特殊时期后,获得新的成长和感悟。研究发现,危机事件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病率是10-35%。而这些患者中的绝大多数,在不经治疗的6-16个月后症状都能自行消失,这说明每个人都有心理上的自我调节和修复潜能。

下面将从认知、情绪、工作和关系增强四个方面谈谈如何促进个体赋能,汇聚心理资源,积极应对当前疫情,维护心理健康。

首先,掌握一些实用的自我应对方法。从情绪上,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知道这是在特殊状态下的一种正常反应,而非自己得了恐惧症或焦虑症。倾诉是积极情绪调节的有效方法,可以找一些朋友、家人表达和倾诉自己的感受。在认知上,了解权威机构发布的疾病相关知识,停止对疫情相关信息的过度关注,改变自己的非理性想法,思考和寻找生命的意义。在行为上,充分休息、保证睡眠、规律作息,做一些自己平时想做但总没有时间做的、有意义的事情;通过写作把自己的感受、想法和心情记录下来,如写下每天生活中发生的三件好事或写感恩日记,等等。

其次,充分意识到社会支持的重要性并积极运用。亲朋好友、同学关系,常常对个体有重要支持作用。可以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和朋友、亲人、同学多交流,通过经验分享,可以减轻恐慌,彼此鼓励、共度难关。尤其建议独自隔离者每天至少与亲友联系一次。

再次,适时寻求帮助。及时寻求专业心理援助,可以通过心理援助热线、网络心理辅导,获得心理专业工作者的帮助,纾解压力、稳定情绪,发掘资源、走出困境。

作者简介

樊富珉,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精神医学与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积极心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0592 

邮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

邮编:100084

Copyright© 2002 - 2020 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 - vic维多利亚手机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