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观点

一场不改变课堂教学的“教育革命”

2020年2月1日,学校召开了新学年教学工作会,邱勇校长发出了延期返校、正常教学的号召,清华大学决定以“雨课堂”为载体,在应对疫情期间实现在线教学全覆盖。说实话,当时我心里还有些打鼓,几千门课程,数万学生,且分散在世界各地,如何组织教育,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如何避免把教学变成主播,所有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然而,从那时起,经过两周的准备,随着第一周课堂的陆续开展,越来越找到了感觉,经受了洗礼,坚定了信心,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清华人正在见证和创造着中国高等教育新的历史,有可能正在推动实现了一场不改变课堂教学的“教育革命”。

三次教育革命

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唤醒,没有教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反观历史,人类对教育的探索历来不是循规蹈矩的产物,而是心灵革命的结果。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教育最初是被少数人垄断的。据考证,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是建立于公元前387年的希腊柏拉图学园和建立于公元前374年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点亮了人类社会“轴心时代”的文明曙光。然而,无论是柏拉图学园,还是稷下学宫,都是“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享受教育的机会。不过,高等教育从无到有,应该是一场革命。

中世纪后,大学兴起,在权力中心之外出现了知识中心和思想中心。1088年,意大利建立了第一所正规大学——博罗尼亚大学,开启了大学的先河,高等教育从“学在官府”转变为“学在大学”,也应该是一场革命。随后,欧洲各地陆续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大学,尤其是十八、十九世纪以后,经过启蒙运动和理性主义革命的洗礼,以德国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为代表,高等教育进入了大学时代。千百年来,大学一直披荆斩棘,引领人类文明的潮流和方向。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在线教育日新月异。除了大学之外,硅谷、智库次第兴起,在知识和思想创新上,大学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近几年来,尽管各方都在推进在线教育,但始终没有迈出实质性步伐。在线教育始终是高等教育的附属品和装饰物,难以登堂入室而成为主流,高等教育也始终没有走出“课堂教学”、“书院运作”的象牙塔。

值此新冠肺炎疫情的危机时刻,清华大学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实现在线教育全覆盖,在线教育前所未有地进入一所大学的中心舞台,甚至占据了绝对的领导地位。试想今后一旦发展完善,步入正轨,其对中国高等教育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的旗帜引领效应将是不可估量的。“学在线上”的新教育形态将对招生、培养、管理产生全方位的冲击。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清华大学在疫情当下的应急之举,极有可能会点燃第三次教育革命的熊熊烈火,从“学在大学”到“学在线上”,开辟了一个高等教育的新时代。

不改变课堂教学的“教育革命”

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线教育究竟会带给什么样的“Added value”。在两个星期的亲身参与中,特别是第一周进入课堂后,我慢慢找到了初步的答案,在线教育并不仅仅是把课堂搬到了线上,而是创造了一种新的模式,那就是在线教育与线下教育混成发展的“雨课堂”模式。

清华大学尽管以理工科见长,但清华园里却并不缺乏浪漫主义的人。清华的校长邱勇院士就是一个很有诗情的教育家,每一次听他滔滔不绝且不乏诗意的讲话,在心灵中都会掀起阵阵涟漪。清华人用一个小小的PPT插件,做出了一个“雨课堂”的在线空间。尽管目前在使用中还有这样那样的小问题,在很多时候还显得步履蹒跚,但一场场教学下来,越来越觉得离不开雨课堂了。

“雨课堂”是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据说取自于清华校歌中的“春风化雨乐未央”一句。我在清华已经工作十年,对清华的文化略有感受。清华人的教育理念比较朴实,不喜欢豪言壮语,而是崇拜一些“Quiet Leadership”(安静的领导者),清华人经常挂在口头的就是培养一些“不漏气的发动机”,噪音小,马力大。“雨课堂”就是这种理念的产物,也是“春风化雨”的清华文化的产物。

“雨课堂”最大的价值就是操作简单,很容易上手,而且老师和学生所有互动,清晰记录,谁也别想偷懒。老师讲得是不是靠谱,学生学得是不是认真,一堂课下来,清清楚楚。从老师的角度来说,适应雨课堂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理念和思想问题,我的同事李彬很形象地描绘道,“雨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要有一种“自我强迫症”才行,失败,改进,再失败,再改进,如此往返,以至无穷。其实,这就是清华人的性格,正是清华人的这种文化性格,才有可能让自己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雨课堂”改变的不是课堂,而是文化,是“雨文化”的教学理念。教师只有把自己的春风融进雨课堂,然后才能通过雨课堂,春风化雨地沐浴学生的心田,唤醒无数个心灵。当然,现在的“雨课堂”也许还因为技术问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我敢确信,她有这个实力,也有这个潜力。

开创纵横教育的新时代

老实讲,“雨课堂”现在还并不完美,或者说她有自己的缺点。我这个学期有四门课,两门中文课程,两门英文课程,有本科生课程,有研究生课程,还有国际学生课程,面临的挑战比较多,“雨课堂”对我的压力也比较大。“雨课堂”一句话概括,缺点还是在于过度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无论是展示PPT和进行课堂测验,还是教师讲解,都还是教师主导课堂。尽管设计了弹幕、投稿等功能,但要想真正抓住学生的心灵,还是要解放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尽情地释放自己,在网络空间里重塑自我。在这一点上,雨课堂还显得不够平衡。

一个更为实质性的问题是,“雨课堂”说到底是在线教育的一个产品,与之相对应的还有MOOC、虚拟课堂、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还缺乏一个作为平台的公共空间。打个比方来说,就像超市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雨课堂”还只是在线教育“超市”的一个产品,这个产品还需要建设一个巨大的超市,才能让顾客买得舒服,觉得舒心。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人来人往的校园才是唤醒心灵最大的课堂,课堂只是校园的一小部分,甚至可能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不是最重要的那一部分。

因此,“雨课堂”还需要“云教育”的支持,没有“清华云”,只有教师“风”,也不会有真正的“雨课堂”。只有将横向的“云教育”和纵向的“雨课堂”结合起来,第三次教育革命才能真正实现。目前,“雨课堂”经常出现延时、卡顿等现象,主要原因是作为纵向产品线的“雨课堂”一身二任,既要当产品,又要做平台,她的小肩膀无法承受在线教育之重,这也许是清华校领导该考虑的战略课题。就像苹果公司,既有自己的平台,也有自己的产品,所有才会出现“苹果奇迹”。目前,我们短期内可以借助腾讯会议、华为会议、ZOOM等平台,长期来说,清华必须有自己的云教育平台,才能将清华校园里的好东西转化为云平台的众多产品,才能重塑大学,脱胎换骨。这是一个战略方向。

此外,强大的服务保障更是不容忽视的。作为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我也亲身感受到这一压力。适应在线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既要有强大的技术团队的保障,还要有线上线下混成的服务保障,更重要的可能是一种服务文化的改变。在线教育必须要有敢于冲锋在前闯地雷阵的领导。为了支撑雨课堂,学校专门成立了陈旭书记和邱勇校长挂帅的教学工作领导小组。两位领导在2月3日带头讲了第一课,据说两位领导一直在忙着与技术公司联系技术保障,积极解决可能遭遇的技术信号问题、学生困难和众多可以想到和无法想到的问题。杨斌副校长和彭刚副校长两位分管领导更是站在第一线,靠前指挥,在各种教学群与老师们积极互动,一旦发现有好主意立即推广。在线上教育的空间内,已经无法区分谁是领导者,谁是被领导者,有的只是众志成城,同舟共济,这也是互联网时代的思维。

作为在基层院系工作的管理者,这两个星期就像打仗,业务办的韩峰老师等几乎都是在加班加点工作,老师们一旦有问题,立即想办法解决。大家都说,经过这几天,大家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不懂就问,有错即改”,一旦发现问题,马上就去解决,一旦发现好办法,立即就有分享的冲动。学院的钱静和靳卫萍两位美女老师,是学院的“在线教育达人”,在学生中早已圈粉无数。更令人感动的是阎学通老师、张利华老师、李彬老师等几位资深的老师,非但没有在在线教育面前打退堂鼓,反而是在线教育战场打冲锋的勇士。每次看到他们身上的那一股劲儿,我都会有一种强大的暖流,感受到无穷的力量。清华的学生好,老师更好,这一点是清华取得一切成就最强大的动力,我坚信这一点。

作者赵可金,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副院长、国际关系学系主任、教授,兼任教育部区域国别基地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理事、中国高校国际政治学会常务理事等社会职务,主要从事外交学、全球治理、中美关系等研究,先后出版专著11部,在SSCI、CSSCI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20多篇,荣获省部级科研奖励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三项。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5年入选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0592 

邮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

邮编:100084

Copyright© 2002 - 2020 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 - vic维多利亚手机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