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总书记致清华建校105周年贺信
暨思考清华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的发展历程与办学理念
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院长 李强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105周年校庆之际发出贺信,他指出,“清华大学开创了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形成了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了清华大学的办学宗旨、风格、特色,不仅为学校的下一步发展增强了动力,也为清华社会科学诸学科深化了办学理念。
适逢清华大学社会科学诸学科90周年庆贺,清华社会科学诸学科的发展历程鲜明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清华风格和清华特色。老清华的社会科学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老清华社会科学有大批来自海内外的名家学者,他们既有深厚博雅的中学底蕴,又有严谨实证的西学功底,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们筚路蓝缕、为清华社会科学研究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清华的社会科学秉持了这一办学传统,继承并发扬了老清华学人的学术追求和学术品格。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聚集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熟悉中国国情的学者、研究人员,他们开展了大量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有理论价值的、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研究,并将新理念、新方法、新知识传授给学生,以期培养清华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
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将在老清华一代优秀学人所开创的办学传统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理论对话,进一步加强对中国悠久传统和现当代实践的整理与阐释,进一步利用清华大学的综合性优势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通,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基础,打破学科壁垒、推动社会科学学科更上一层楼。着眼于未来世界的竞争和发展,一个国家的思想水平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往往又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思想水平,在这个意义上,社会科学研究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也正因如此,坚持和发扬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办学风格和理念,更是新清华社会科学的使命和重任。
社会科学应成为“文理渗透”的典范
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党委书记、经济学研究所所长 刘涛雄
社会科学可以说是文理渗透的产物,应成为文理渗透的典范。按照现代学科话语体系,如果说理学、工学等大体理解为广义的“理”,人文、艺术等学科大体可理解为广义的“文”,社会科学则可以认为恰恰处于两者中间或交叉地带。从学术史来考察,社会科学主要学科脱胎于古典哲学和人文思想所面对的社会问题加上逐渐专门化的分析框架,而自然科学方法的引入是其形成标志,是之所以称为(社会)“科学”的“合法性”所在。从经济学的发展历史看,其脱胎于古人经济思想,而后相当长时间和政治学几乎难以分离的。1890年马歇尔出版《经济学原理》才从书名上第一次正式使用“经济学”替代“政治经济学”的提法,此前“政治经济学”是这一学科的标准名称。此后,无论是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还是马克思的《资本论》,数学方法及思维都是达到理论高峰的重要武器。此后,如何让经济学变得像物理学一样精确甚至成为很多经济学家的毕生追求。
文理渗透是现代社会科学的标志性特征和学科创新源泉。从“文”来讲,社会科学面对的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理应具备社会关怀,往往难脱价值取向;从“理”的一面来讲,需要遵循科学研究的普遍范式,不断吸收强大的技术工具。“文理渗透”也在不断催生新学科的产生,反过来促进自然科学发展。就经济学而言,经济学家们对博弈论、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已经对数学和统计学等相关领域产生重要影响;经济学和和实验方法的结合产生了实验经济学,和神经科学的结合产生的神经经济学,和地理科学的结合产生的地理经济学。
文理渗透是清华社会科学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途径。回顾老清华的社会科学,之所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国内甚至国际的一流水平。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有一批留学归国学者如陈达、陈岱孙、赵元任等对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尤其是定量研究方法的引入,在国内开风气之先。当前科学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仍然在不断地给人文社会科学提供新的工具箱和创新机遇。如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方法正在深刻改变认知世界的方法。经济学研究所在建设好政治经济学、经济史等经典学科的基础上,力图开拓大数据经济学与新经济等新兴研究,并取得良好进展。如果说过去社会科学中文理渗透的重要表现之一是传统统计学的大量运用,大数据时代数据源的极大拓展、机器学习在数据分析中的强大威力,和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与理论思维相结合,极可能带来社会科学的新时代,也有学者将其称之为大数据社会科学、计算社会科学、第四范式等。这些领域清华有文理交叉的得天独厚条件,和世界顶尖大学处于同一起跑线,如果抓住机遇完全有可能弯道超车,开创社会科学的新“清华学派”。
清华风格的社会科学与政治学
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政治学系主任 张小劲
时值清华105周年校庆和清华建立社会科学暨政治学系建立90周年庆典,习总书记在专程发来的贺信中强调指出,清华开创了“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办学风格。应当说,这一评断既有个人经验的认知,又有宏观视角的概括;不仅是对清华整体办学特点的提炼,更是对清华社会科学发展历程的总结。站在105周年校庆和90周年社会科学建制发展的特殊时点上,我们可以看到,回首过去,清华社会科学正是秉承着先进的办学理念而形成了独特的办学风格;凝视当下,清华社会科学的发展正体现着中西、古今和文理的多重交集;展望未来,清华社会科学必将在融汇、贯通和渗透的进程中实现创新发展。
从校史的角度来看,作为留美预备学校,清华最初所看重的人才是文理兼通型的,所提供的课程安排也属于文理兼备的类型,因此,在赴美进入专业方向攻读之际,清华培养的学生以及前三届只是接受考选而获得留学资格的青年学子,大多具有较好的文理基础知识水平;求学期间以及学成归国之后,已有术业专攻和门类分别的清华学子却始终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和终身的友谊。从史料中可以发现,这样一群清华学人,在校务管理中充分合作,各展自身所长却又欣赏同事之强,进而使清华的通识教育渗透着文理精华;在个人的家居生活中,他们又交往密切,交流频仍,对于学问有着共同的追求,对于学科前沿有着充分的信息分享。更重要的是,在国家和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们更是跨越了学科的界分而共同面对着艰巨的挑战。这样一种出于时局、源于个人、又由于机构发展的多重原因,使得清华办学具有了突出的“文理渗透”的风格。因此,既有胡适从农学转到哲学的经历,也有金岳霖从会计转到政治学、再转哲学的选择,也有赵元任应用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研究语言学的创新。
从现实的发展来看,清华社会科学坚持着“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科学方法,国际水准”的传统,并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正在取得明显的成就。就政治学学科而言,这既是一门有着最为丰富的历史积累和理论智慧的知识专科,同时,又是一门最为关注经验素材和现实研究的学问类型。面对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面对着中国现代化转型的深刻变迁,清华政治学的师生们既关注理论的创新,又刻意追求着以科学的方法认知现实。为此,清华政治学确定了新的发展规划,要求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主题,以科学思维为导引,在中国政治、比较政治和现代治理三个方向上凝聚学术努力,在改革政治学、大数据政治学和实验政治学的研究上实现学术创新。这是因为,中国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极其罕见的大规模的经济转型、社会变迁和制度创设,这无疑向中国的政治学者提供了极其难得的研究场景和研究素材,同时,也提出了极其重大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改革政治学就是要直接面对中国改革的实践,关注中国转型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中国改革的不断推进提供新的知识,为重大挑战提供理论思考和解决方案。在这一课题的支配下,大数据政治学是要用最新的技术手段,采集有关中国改革进程的大数据资源,通过科学方法描述、概括和分析中国的改革进程。实验政治学是要关注中国改革的实验创新进程及其实践结果,运用多种科学实验的方法认知中国的变迁和转型。
这显然意味着,清华政治学将要在知识建构的层次上进一步做到“古今贯通”,实现“中西融汇”,推进“文理渗透”。这是清华政治学的师生们将为之努力践行和推动的学科发展。
国际关系研究的清华路径
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国际关系学系主任 孙学峰
值此清华大学建校10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发来贺信并在贺信中特别指出,清华开创了“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回首清华国际关系学科的建设发展历程,我们更能深刻感受到这一总结评价既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梳理办学风格的宝贵经验,同时也展现了未来学科发展的努力方向。
国际关系学科发端于欧美国家,西方国家的研究水平和教育培养质量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为此,清华国际关系学科的建设始终重视国际前沿成果并注重借鉴欧美教育培养模式中行之有效的实践。但与此同时,我们更能深刻体会到中国崛起进程中的重大理论需求和外交实践挑战。因此,清华国关始终致力于探索融合国际前沿研究方法,形成具有中国思想特色并扎根中国外交实践的研究成果。这种探索也逐步得到了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和认可,并被称为国际关系研究的清华路径(Tsinghua Approach)。在教学培养方面,清华-霍普金斯双硕士项目是清华与美国顶尖高校开办的首个双硕士项目,也是中西融汇方面的典型案例。
在建设国际关系研究清华路径的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挖掘中国古代先贤的国家间关系思想,并以此为基础推进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建设,助力中国崛起和民族复兴。2005年清华国关启动了先秦国家间关系思想的研究工作,系统梳理了先秦主要思想家的相关著述。在此基础上,我们创造性地利用先秦思想形成了道义现实主义理论,直面中国崛起进程对于国际关系学科提出的理论需求,受到了国际关系学界和对外政策分析专家的关注。
坚持科学方法一直是清华路径的突出特色。清华国关建立的中国与大国关系定量衡量数据库曾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2015年还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资助,支持数据库升级覆盖中外关系的定量衡量。与此同时,我们积极推动定量分析方法的完善改进,相关成果已发表在国际顶级政治学或国际关系类期刊,也成为清华路径的鲜明特色之一。此外,在学校的资助下,清华国关已启动了政治学数据实验室的建设工作,未来将进一步突出文理渗透的清华风格。
回首过往,清华国关深受“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办学风格的熏陶和影响,并为之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探索。展望未来,清华国关会更加自觉地贯彻历经百年沉淀形成的清华办学风格,持续推动国际关系研究清华路径的建设,为创造清华更加美好的明天继续努力探索。
努力塑造清华社会学的独特学术风格
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社会学系主任 沈原
在清华大学建校105周年校庆之时,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肯定了清华大学“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办学风格,社会学系的教师和同学均深受鼓舞。
清华社会学复建之初,全系同仁即提出“面对中国社会的真问题,与西方社会学理论开展建设性对话”的办学方针,为“中西融汇”搭建桥梁;在学科建设方面,不仅重视学科本身的历史,而且尝试将中国社会史和中国社会思想史的重要内容融入当代社会学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在“古今贯通”方面做出自己的初步努力;就“文理渗透”而言,清华社会学可谓着力甚多,不仅在传统的定量研究方法领域打通和巩固与应用数学的沟通渠道,而且近年来开展的大数据研究、与规划、环境等理工科系的深度合作,都彰显出清华社会学推进交叉学科建设,有机结合文理知识,力求构造综合优势的发展道路。
习总书记的贺信肯定了清华社会学复建以来的努力方向,今后,清华社会学将坚定不移地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努力塑造和形成清华社会学独树一帜的学术风格。
谈清华社会科学和心理学发展路径
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心理学系主任 彭凯平
在清华大学建校105周年校庆、清华社会科学建立90周年和清华心理学系创建9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发来了贺信。总书记在贺信中充分肯定了清华所开创的“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办学风格和办学成就,这让我们在清华大学学习、工作的同学和老师都深感无比的振奋和自豪。回顾清华心理系短短8年的复建历程,结合个人学习的心得和体会,从社会科学特别是心理学的专业角度来讲,我深深体悟到,总书记的这一总结性的评价也指出了我们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问题。
可以说大多数的现代社会科学都是起源于西方。西方哲学推崇的是自然哲学,首先问的问题是“世界是什么构成的”,社会和心理现象当然是可以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而采用实证的方法去研究。但中国哲学强调的是生活哲学,首先问的问题是“如何良好地去过”,这样的问题有时并不需要科学的方法去探索。因此,在现代社会科学讲究使用西方实证科学方法与范式去探讨潜藏于中国社会中的社会、经济、政治、行为、心理等问题时,“中西融汇”——可以利用起源于西方的科学方法研究植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各种现实问题。从复系之初,清华心理学系就致力诚邀国际人才研究中国的社会、文化、幸福、心理科技的问题。习总书记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清华心理学系与国际一流学者的合作都直接服务于让中国人民更幸福,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
而“古今贯通”则提醒我们,“太阳下没有新鲜事”,现在需要探究的问题也许从来都不是新问题,例如,我们积极心理学所关注的幸福、道德、文化、审美、创新等方面,每一个问题都是被讨论了千年的问题。至少,心理学的主题与倾向是在知识的经验论与天赋论,研究的还原论与拟人论,甚至是科学与人文中循环往复发展;从古至今的知识正是如此积淀下来。回首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知心、用心、观心、正心,有很多传统智慧可用来促进人类的积极心理,也可以对我们的现代心理学研究起到一定的启迪作用;同样,即使对其他社会及人文学科面临的问题,也有很多传统智慧值得借鉴。
“文理渗透”则是告诫和提醒我们,现代科学面临着交叉、艰难、复杂的问题,这是一门很难轻易出成果的学科。难的是要在严谨的科学探索中带着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既要像生物学那样用理科的方法做实验、写报告,但又要像哲学那样用人文创作的方式讲好理论和故事。但是,清华传统的理工科思维的优势反而有可能助力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而心理学的发展也能促进以人为本和用户为中心的工程和科技的创新。正如我们已经尝试开拓了跨学科、跨领域、跨平台的合作: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和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合作开展了社会行为的大数据研究;和生命学院合作开展了社会文化神经科学的研究;与清华启迪控股搭建了世界上首个幸福科技实验室。创新从跨界开始,希望跨界合作能为清华心理学的腾飞插上了科技翅膀。
总之,我们清华心理系一直秉承“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办学风格,并且践行着“努力探索、积极开拓、勇于创新”研究思路。正如首创社会科学概念的孔德所认为的:“文理交融的现代行为科学有可能是人类最后的科学”,我们清华心理系的师生们将遵循总书记的指示,一如既往地遵照“面向世界、勇于进取,树立自信、保持特色”思想走清华发展路径,在社会科学和心理学领域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打破学科壁垒,建设高水平STS交叉学科平台
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所长 杨舰
总书记的校庆贺信肯定了清华“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科技所师生对此感到无比振奋。作为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中特色鲜明的交叉学科平台,科技所的事业既直接展现着清华上述的办学风格,又承担着在新时期大力弘扬和发展这一风格的使命和义务。
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STS)是二战以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及其深刻的社会影响中诞生的新兴交叉学科。它关注和研究现代科技文明的成果对人类思想和生活的影响;并力图从这些影响中去反观科技自身发展的需求和问题,进而探求相关的对策。从这个意义上说来,STS赋予了新时期的社会科学以新的视野和方法,也体现了我们时代社会科学的新特征。
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的第一个STS教学与研究机构。同仁致力于从哲学、历史和社会科学这三大维度上推进中国STS问题的综合研究,并在中国科学技术的创新、传播和风险治理等重大战略和政策问题上开展着卓有成效的工作。科技所同时也是清华文科复建中创办最早的机构之一,它的出现无疑秉承了清华“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理念与风格,同时又鲜明展现了新时期清华人文与社会科学发展的方向和特色。
如果说90年前的清华先贤将现代学科体系引入清华的壮举,是那个时代清华人以“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之办学风格,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和社会进步的写照;那么站在走向新百年的今天,打破既有学科壁垒,并创造出顺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社会科学及其新的生长点,则是时代所赋予我们的职责。在这个意义上,一个高水平的STS交叉学科平台建设,无疑将为新时期清华社会科学的发展和创新带来活力。而总书记肯定和强调的“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这一办学风格,也将在新世纪清华社会科学的建设中获得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