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9日下午,清华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举办的“欧盟困局与中欧关系研讨会”在清华园明斋楼召开。会议由清华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张利华教授主持,张利华教授向中心的研究员和特约研究员回报了一年来的工作。中心理事会主席郑燕康教授致辞。他对中心所取得的成就和此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对发言嘉宾和与会者表示感谢,并希望中欧关系研究中心的学术交流活动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
中欧关系研究中心的各位特约研究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外语学院的专家教授与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的师生济济一堂,就当前欧盟困局和中欧关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反恐问题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吴大辉教授就欧盟、俄罗斯、美国在“伊斯兰国”问题上的博弈首先发言。
吴大辉教授刚刚从黎巴嫩回来,他认为目前欧、美、俄三方在伊斯兰国问题上的利益差别较大,美国的底线在于守住伊拉克政权,所以并不着急对付伊斯兰国。欧盟是最迫切希望打击伊斯兰国的,但是由于美国并不着急,所以欧盟打击伊斯兰国依据的是《里斯本条约》的共同防御条款而非北约的共同防御条款。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利益在于维持叙利亚的巴沙尔政权,俄罗斯希望积极参与该地区的事务,但是由于自身的国力限制,希望与欧盟进行合作。
其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社会研究室主任田德文研究员就巴黎恐怖袭击案进行了分析。
他认为,恐怖袭击之所以选择在巴黎,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冷战后欧洲国家有两个战略,一方面向东扩张,另一方面稳定南部地区。地中海沿岸的南欧部分地区没有入欧前景,法国积极推动中东、北非的政治变局。利比亚战争后,大量难民涌入欧洲。今年又有大量叙利亚难民涌入欧洲,法国希望把难民问题的根源—伊斯兰国解决掉。此外,2012年奥朗德政府首先承认了叙利亚反对派,而且还派出戴高乐航母参与对伊斯兰国的打击行动。因此伊斯兰国针对法国进行恐袭就可以理解了。
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党委书记史志钦教授就巴黎恐怖袭击对欧洲政治的影响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目前整个欧洲正在经历一次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社会、安全、和信仰危机。政治上,欧洲一些国家政府更迭频繁,政党碎片化、政治体系碎片化。游行罢工越来越多,社会撕裂,民众和精英层难以形成共识。之前欧盟体系一直是楷模,但是大家现在对于欧盟充满了担忧,“再国家化”流行欧洲。而乌克兰问题、巴黎恐怖袭击,将促使欧洲一体化由以经济一体化为核心转化为以安全一体化为核心。
难民危机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房乐宪教授就欧洲难民危机做了自己的分析。
他认为,这是欧盟面临的一个敏感的政治话题和安全挑战。他将欧盟对于难民问题的对策行动分成三个阶段做了阐述并就这次欧洲难民危机的走向和前景谈了看法,认为欧盟成员国在此问题上分歧依然很大,欧洲必须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
中国人民大学外语学院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孟虹副教授谈了德国的“欢迎文化”与默克尔的难民危机策略。
她认为,当别的欧洲国家针对难民问题实行比较封闭的政策时,德国却在实行“欢迎政策”是有特殊的支撑背景的。首先是德国经过二战和东西德合并,对于难民有同情感。其次,多年来德国出生率不断降低,需要大量的适龄劳动力。但是这些移民如何融入德国社会还是一个问题。
欧洲治理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盟研究所所长崔洪建研究员认为,目前欧洲的问题是结构性问题。自2009年以来,从债务危机到欧洲大选时的政治危机,再到当今的难民危机,一个危机接着一个危机出现,此伏彼起。这说明目前欧盟的处理危机手段无法解决结构性危机。此外,从欧洲的危机中我们可以吸取一定的经验教训,譬如在开放的社会中如何进行风险管理、软硬实力如何匹配、如何处理民主与民粹主义问题等。中欧关系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漆海霞副教授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2010年至2014年中国与英、法、德关系的大事记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2010年前中法和中德关系负面事件比较多,2010年以后负面事件极少,而且几乎都是正面事件。而中英在2010年以前负面事件极少,2010年以后负面事件明显增多。
在提问环节,专家们就中国是否要参与对伊斯兰国的行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张利华教授最后做会议总结,她表达了对每一位主题演讲者的谢意,对全体与会者的感谢,并表示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今后将积极为特约研究员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就欧洲问题和中欧关系展开深入的研讨。会议在热烈而祥和的气氛中结束。
信息来源:世界和平论坛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