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年4月19-20日
地点: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图书馆G层未央厅
作为暨第六届北京民族影展/首届中国民族题材纪录片回顾展的“影视人类学论坛”分会场,将会呈现如下精彩内容:
1. 六部经典影片:《爱恋排湾笛》、 《一张宣纸》、《开斋节》、《田丰和传习馆》、《雨果的假期》、《贡布的幸福生活》
2. 导演亲临现场:六部片子的导演(胡台丽、梁君健、雷建军、刘湘晨、刘晓津、顾桃、季丹)都将亲临现场
3. 学术交流讨论:民族学、人类学学者将进行深入探讨!
既可以看经典影片,又可以听到深入的学术分析,欢迎你来参加!
影片介绍:
【爱恋排湾笛】
这是一部片长八十六分钟的十六厘米纪录像片,由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胡台丽担任策划编导。这部影片在人类学田野研究的基础上,历经两年,于2000年摄制完成。贯穿全片的是台湾本土所孕育的最珍贵而动人的笛声与恋情。本片将爱情的欲望、岁月的哀思透过笛声、歌声与隽永的对话传达。四位与排湾笛结下不解之缘的代表性人物,在优美哀凄的笛声所伴随的日常生活中呈现出排湾文化中最深沈的情感与美感经验。全片像史诗般地将台湾原住民珍贵的乐音与自然人文结合,排湾族丰美的文化亦藉由影像及音乐,尽收眼帘。
片中年长者真诚坦率地谈论着难忘的青春恋情,有喜悦,也有阶级社会造成的悲情。双管鼻笛声模仿吻端翘起的百步蛇的叫声,哭诉着个人与族群哀伤的命运;单管与双管口笛也倾吐着对旧居土地与优美传统的思恋。排湾族创始传说中神奇的百步蛇、太阳、陶壶、熊鹰,在片中与笛声结合,成为排湾族爱恋与哀思之情的象征。
【一张宣纸】
纸簾,也被造纸行业称为模具,是传统手工捞纸的重要工具。纸张的厚薄、质地,都与纸簾的具体规格相关。好的宣纸从备料到完成需要3-4年的时间。现在,随着工业造纸的发达,传统手工纸的作坊逐渐萎缩,纸簾的打造也更加有限。
2009年元旦,本片导演在浙江衢州遇到了打纸簾的程宵春,从此一拍就是4年。跟着他走遍了纸张的江湖,看到了传统宣纸正在走向消亡的过程,看到了一个化肥厂工人的业余生活和丰盈的内心。
面对喧闹的世界,他的平静从何而来,这就是《一张宣纸》的秘密。
【开斋节】
中国地理最西点——阿寅勒柯尔克孜族牧村,50余户人家祖祖辈辈以放牧为生。清真寺,是村里最重要的公共空间和信息发布平台。转场之前的主麻日,是全村男性村民最后一次集中的机会,驻寺伊玛目宣布第二天全村将陆续转往各自的夏牧场。同时,迎来一年一度长达30天的斋月。
一个月后,开斋节如期而至,各家宰牲相迎。在村里唯一的清真寺里,兼任州政协副主席的大阿訇主持着礼拜仪式。为往者的祭祀,为新生的祈福,还有乡长、村支书的政策宣讲……一个开斋节,承载着边远牧区的社会百态。
开斋节之后,暴雪弥漫,数千头牦牛踏过亘古未变的荒漠高原。这个中国地理最西点的牧业村,也将迎来漫长的冬季。
【田丰和传习馆】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中国中央乐团国家一级作曲家田丰带着西藏水利工程兵某部捐赠的十万元人民币,在距昆明30公里地的安宁县境内,原西南林学院校址,开办了“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
传习馆的师生是田丰从云南边远村落招集来的农民。教员是当地有威望的民族民间艺人,大多不会说汉话或写汉字。学员是和教员同族同村的年龄在16-20岁的年青人。传习馆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教员向学员口传身授,把云南各个民族有悠久历史传统的音乐歌舞继承保存下来。凡是来到这里的师生,都不交学费,由传习馆提供他们的吃、住,并发给一些零花钱。传习馆的经济来源则完全靠田丰个人向社会集资。传习馆的开办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有人把它称为“中国第一馆”。2000年6月,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因陷入经济纠纷而被迫解散。
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从1993年筹建到2000年6月解散,历时7年。是我国第一、个以保护保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主旨、完全由个人操办并完全依靠民间力量生存、主办人和民族学员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学校。本片详细纪录了传习馆师生在馆长田丰的带领下,他们所进行的艰苦的奋争;纪录了传习馆的兴衰发展过程。展示了个人、群体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巨大的矛盾。
该片从拍摄到编辑完成历时十年(1994—2005)。
【雨果的假期】
内蒙的东北部,敖鲁古雅积满大雪的深山老林中,担心全心全意陷入爱情中的母亲柳霞,雨果重新回到了家中,影片舒缓地记录了他们在一起的短暂时光。
雨果的母亲柳霞,在雨果很小的时候失去了丈夫,因为酗酒,无力抚养孩子,在社会的资助下将雨果送到了无锡免费接受教育。柳霞终日苦闷,驯鹿和酒成了她思念孩子的寄托。
在一个冬天的假期,雨果回到了家乡——大兴安岭深处的鄂温克定居点。此时他已不再是当初离家的那个孩子,而是一个13岁的少年了,面对酗酒的妈妈,诗意的舅舅,纯净的族人,熟悉又陌生的森林,在城市里长大的雨果有些不知所措···
【贡布的幸福生活】
贡布的生活中有着各种压力,比如:他希望妻子能在连续六个女儿后,再帮他生个儿子;他因买拖拉机而欠下的银行贷款感到心烦,他也对在外打工的大儿子并没有赚大钱而失望……
然而,贡布不会被这些麻烦打倒。因为生命带给他许多好朋友、令人愉快的阳光与宁静的夜晚,在西藏高原蔚蓝的云天下,春耕秋收,偶尔和好友喝酒赌博,引吭高歌,日子虽然不富裕,自己却能找到乐趣。当他的妻子终于又生了个儿子,贡布感激地从心底歌颂自然与生命。
讲者介绍:
胡台丽(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中国视觉人类学的先驱。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拍摄民族志纪录片,并且在台湾清华大学开设视觉人类学(Visual Anthropology)课程。主要作品有《神祖之灵归来:排湾族五年祭》(1984)、《矮人祭之歌》(1988)、《兰屿观点》(1993,获第27届金马奖最佳纪实报道片)、《爱恋排湾笛》(2000),《石头梦》(2004)等。《石头梦》拍摄期长达六年,入围2004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影展竞赛片并获金马奖最佳纪录片。
雷建军(清华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
雷建军,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2006年创建清影工作室,2009年创建清影放映,主编《清影纪录中国》系列、著有《纪录片:影像意义系统》《生活而已:2000年后中国独立纪录片导演创作研究》。2009年导演纪录片《2008纪》,入围2010年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
梁君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梁君健,博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研究兴趣集中在影视传播、媒介与社会、影视人类学等方向,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若干,并与雷建军合作编著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中国大陆独立纪录片访谈集《清影纪录中国》三卷本。梁君健导演的纪录片作品包括《大一》(2007年,90分钟),《戏末》(2009年,101分钟),《向左看齐》(2009年,90分钟),《一张宣纸》(2013年,89分钟,导演:梁君健,雷建军)等;担任摄影师的纪录片作品《2008纪》(2010年,90分钟,导演:雷建军)入围当年的阿姆斯特丹国际电影节。
刘湘晨(中国纪录片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新疆师范大学教授)
获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十年特殊贡献奖”,其作品《太阳部族》先后在中国央视、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播出,被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连播4年。《山玉》提名第9届上海“白玉兰”国际电视节,《海拔5300米的古那》》提名第13届上海“白玉兰”国际电视节,《新藏线上》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是维吾尔木卡姆最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名录最重要的影像媒介。
刘晓津(纪录片导演,云南社科院白玛山地文化研究中心源生民族乐坊负责人)
1994年拍摄的《寻找眼镜蛇》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代独立纪录片女导演的开篇作之一。《关索戏》2001年入围纽约“真实中国”纪录片影展,2003年入围纽约“玛格丽特·米德国际人类学电影节”。记录中央乐团国家一级编导田丰创办云南民族音乐传习馆的《传习馆春秋》(2003)获2003年度中国广播电视纪录片三等奖,2003年入围台湾第二届国际人类学电影节。之后她继续田丰未竟的理想,创办云南源生民族乐坊,继续艰辛的传统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顾桃(独立纪录片导演)
曾深入敖鲁古雅森林拍摄北方少数民族生活的纪录片《敖鲁古雅,敖鲁古雅》、《托扎敏,托扎敏》、《成吉思汗的守陵人》、《神翳》、《犴达罕》等。《雨果的假期》获2011亚洲电视大奖“最佳纪录片”奖。其作品还获得过2010第四届新卡里多尼亚(法国)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评委会大奖,2010第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纪录片自然类金奖,2008第五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年度十佳,入选2008纽约莱克基金会第四届当代中国纪录片双年展,2007新加坡国际电视节一等奖。
季丹(独立纪录片导演)
偏爱诉说底层社会的生活,曾留学日本,拍摄《老人们》1999,《贡布的幸福生活》1999《地上流云》2006,《空城一梦》2007,《哈尔滨旋转楼梯》(2008,曾获得2009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亚洲新潮流单元”的特别奖,第七届中国纪录片独立精神奖)。《危巢》(2010)参展第41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获得比利时布鲁塞尔千年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纪录片“金摄影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