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rdians of the Mountains and Grassland in the Southern Pan-Arctic Region
- Orochen and Ewenki Oral History & Field Reflections
【主讲人】于硕,香港理工大学人类学教授
【时间】2016年6月4日(周六)15:00
【地点】清华大学熊知行楼社会学系211会议室
【内容提要】
索伦八部叱咤九州,骁勇善战,曾经被誉为“兴安岭的王者”。香港大学生北上5000公里,倾听鄂伦春和鄂温克乡民叙述“小人物”的故事,重构他们祖先迁徙的路线、狩猎过程和族群、语言演变的历史,在近距离观察和共同生活中感受他们高贵的生命尊严和不屈的抗争。
也许迁徙是他们的宿命,不确定性是他们的生存常态,从大山大河中的游猎放牧,到大风大雨中的社会流动。20年前,他们失去了森林和猎枪,学习放牧、农耕;还没学会收成,就遭遇快速城市化的冲击;畜牧业受到全球商品流动的冲击,养牛人要买牛奶吃,牧场在快速流失减少。我们人类学者是否有义务追问:现代旅游进来了,如何给原著民带来利益?不肯认输的青少年学汉语参与应试竞争,如何传承祖先为之骄傲的语言和文化?
鄂伦春和鄂温克民族的处境如同一滴水珠,折射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大历史变迁对边缘民族命运的冲击,从清代的“驻防戍边”到公社化,从民族识别到“第二代民族政策”。国家设计的大革命与大建设交替的运动型方案,由于时空距离的发散和变调,造成了边疆生活世界的余震常态,其中呈现着复杂交错的制度设置、条条块块的行政划分与祖祖辈辈生存之地的不同判断标准、多重权力间的游戏规则和生存博弈……上述的胶着失序和策略运行也投射到人——神——自然的信仰关系中。从中我们会对民族志研究进行反思。
【讲者简介】
于硕,香港理工大学教授、中欧对话中心主任,法兰西学院人文科学院未来关系研究会科研主任,法国雷恩第二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她从法国南太尔巴黎第十大学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其跨文化认知研究《交叉场理论与跨文化发现:中西相遇的历史与人类学田野观察实践》,为人类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田野和过程性研究的新方法。于硕教授特别关注中欧交流,是中欧社会论坛创始人之一及第一任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