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知道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但几乎没几人知道这位闻名于世的社会学家曾经还写过一本小说。近期,一本名为《茧》的小说随三联书店最新出版的《费孝通作品精选》文集面世。这本薄薄的小册子用英文写成,译成中文后仅有65000余字,是费孝通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用英文写作的中篇小说,长期被封存于伦敦经济学院图书馆的“弗思档案”中,于2016年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被发现,此前从未向公众公开,这是该作品首次被翻译成中文。
1938年春季,费孝通进行了博士论文答辩。之后数月,他需对论文进行修订。闲暇时,他做了一些轻松愉快的事。其中一件,便是在其业师之一弗思(Raymond William Firth,1901—2002)的乡村寓所南英乡间“桑谷村”(Thorncombe)写作这部英文中篇小说《茧》(Cocoons)。同年6月20日,他将这部手稿作为礼物,呈给他的师母“亲爱的弗思太太”。《茧》一书手稿一直被弗思夫妇珍藏着,如今被收藏在伦敦经济学院(LSE)图书馆“弗思档案”(Firth Papers)中。(《茧》,第137页)
迄今为止,公众对费孝通的印象普遍停留在《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等学术著作上,很少有人知道他对文学的爱好。实际上,从青年到晚年,费孝通一直在各大报刊杂志发表文章,以娓娓道来且生活化的散文写作知名,还自认“学术文章不如杂文写得好”。但除此之外,费孝通却从未透露自己写过小说的信息。
如今,《茧》的发现仿佛一份夹在地层中的标本,不仅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专业之外的“作家费孝通”,它也与费孝通写作于同一时期的成名作《江村经济》形成了立体式的对照,更反映着费孝通个人学术生涯和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发展的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小说叙写了上个世纪30年代苏南乡村一家新兴制丝企业的种种遭遇。这家制丝企业通过实验乡村工业的现代转型,希望实现改善民生、实业救国的社会理想,但在内外交困中举步维艰。费孝通以文学的方式来思考正在发生现代化变迁的乡村、城镇与城市,其中乡土中国的价值观念、社会结构与经济模式都在经历激烈而艰难的转型,而充满社会改革理想的知识分子及其启蒙对象——农民,有的经历了个人的蜕变与成长,有的则迷失在历史的巨变中。
《茧》一书对于理解费孝通早期的学术思想与时代思潮的关系提供了难得的新维度。费孝通以文学的方式深度再现了乡土中国在现代转型中的阵痛、迷惘与希望。
《茧》既是《江村经济》的“文学版”,又与30年代的左翼文学、“社会性质”大论战及“乡村重建”问题遥相呼应。既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又有历史和社会科学价值,对于我们认识20世纪前期“乡土中国”的面貌,了解当时同时存在的种种新旧传统、思想和行动的本质特征与问题,理解一种社会思想的生成,都有着重要意义。
招募对象:全校师生(限30人以内)
交流时间:2021年4月8日 周四下午15:00-17:00
讨论地点:熊知行楼109室
读书会方式:由两人进行领读,参与师生事先提交各自的讨论问题,经由读书小组投票遴选6个最具价值的问题在读书会上集体讨论。
书籍领取方式:报名成功后,请与负责人联系,确定能够参与读书分享活动后,至熊知行楼212室领取新书,按照报名顺序先到先得。
报名链接:https://www.wjx.cn/vj/mpfLPXo.aspx